容乃加
冬至陽生春在望,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又稱「初歲」,冬至三物候現象含有甚麼哲理?冬至是大節日,中國歷代冬至節俗也很多,為何魏晉南北朝時人吃赤豆粥?北宋時視冬至如過年,建「鐘鼓樓」檢校時刻漏、報時;清代宮中傳出過冬雅緻遊戲「九九消寒圖」配合「九九歌」「數九」望春風…形成一種節氣的智慧,也是民間一種益種休閒和啟蒙教育。
「大雪」二十四節氣第二十一個,每年在陽曆12月7日前後一日到下個節氣「冬至」前的這半個月期間。「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諺、習俗、地方風采、歷史留影、生活美學,詩人俯仰天地詩情…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四立」的一個,中國曆法中是以「四立」作為四季的開始,立冬就是冬天的開始。「立冬」的俗諺、「立冬」的地方采風、歷史留影、詩人陸游「隨處一欣然」的詩情胸懷,看這裡…
寒露節氣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寒露到新雁南飛,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古書記載寒露三個物候為何?寒露百草枯!此外還有這節氣還有什麼俗諺?台灣新竹有名的九降風在此時降臨,造就了名產,柿餅柿乾還有……菊花黃盛。節氣觀天宇,寒露不棄衰草,善德長固永生…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國先秦時代效天地之理,在這天校正齊一度量權準器正人間公道。「秋分」意味著秋天過半,蘆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華」盛開在秋分,陰陽兩隔生死兩茫茫。秋氣肅殺,摧敗萬物,…古人從天地肅秋之節氣中體悟了爭逐功名利祿、懷憂動心搖情,更甚於秋氣之傷。
二十四節氣:處暑,暑止。有句俗語「爭秋奪暑」,指的就是從「立秋」到「處暑」這期間天氣微妙的嬗遞演變樣貌。古人觀察處暑節物候有三;處暑有關的俗諺,表現中華文化中庶民的智慧與趣味;處暑保健養生的當令食物什麼最風行?梨子、鴨子…
立秋每年約在陽曆8月7-8日間到來。立秋在二十四節氣中是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一種節氣。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葉知秋,南宋宮中有報立秋來的儀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應時風物詩婦女童子剪戴楸葉,表秋意。一場秋雨一場寒,立秋來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蟬,;立秋俗諺,看雷、雨、熱度的臉色。
大暑,年中最熱的時節登場了,大暑也是夏季最後的一個節氣。中國古人在大暑節氣中早有排除溼熱「清補」的養生之道,同時也掌握了大暑前後的三伏天期間「冬病夏治」的調虛補強的時機。大暑前後中國大陸頻頻發生超歷史紀錄的水災,警示人必須重視人與環境間的因果循環…
小暑在二十四節氣中是用以表示年中天氣變化的一個節氣名稱,在每年的7月7日或其後一日,當天空中太陽位置落在黃經105度時。古人有諺語「小暑一日熱三分」。中國人對各節氣現象和物候的觀察早於先秦時代,並由此建立起生活與耕作的規律,是從大自然的體察中所開啟的智慧,《禮記.月令》多有記載。「不違時」順天而作,少力而多獲。
中國人很早就有夏至節俗,夏至的至有三義,夏至這節氣在中國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經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寫夏天的氣候與景象演變。夏至,今日一陰生。天地運行帶來了季節的循環變化,夏至天地陽消陰長步入轉折起點。 夏至,中國人講「天人合一」,表現在節俗生活、自然和民諺中。
鄰接日本東京都的琦玉縣春日部市的「牛島之藤」園中四月底、五月初已經開滿了紫色的紫藤花。「牛島之藤」位在春日部的牛島,這裡以一千二百歲的紫藤木聞名。1955年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家指定的特別天然紀念保存木。暮春時節,園內約二千平方米的藤架上,開滿紫色的紫藤花。
  天地清明作物華 從冬入春,料峭春寒猶徘徊,入了清明節,天清地明潔淨清朗,陽氣日盛。天地間一年的流轉,經過冬寒的澄淨化朽,經過初春的沈靜蘊蓄,清明節氣就處在天地陰陽之氣陽轉盛、陰轉衰的轉捩點上。歲序入清明,萬物呈現欣欣向上的景象。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明顯當時天地萬物的景象。《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
共有約 28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長期以來,在香港購買保險是中國公民在全球進行長期投資的有限方式之一,在國內經濟下行、政治前景不確定的情況下,大陸中國人紛紛拋出人民幣購買香港保險,轉移資金避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