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冬至阳生春在望,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又称“初岁”,冬至三物候现象含有什么哲理?冬至是大节日,中国历代冬至节俗也很多,为何魏晋南北朝时人吃赤豆粥?北宋时视冬至如过年,建“钟鼓楼”检校时刻漏、报时;清代宫中传出过冬雅致游戏“九九消寒图”配合“九九歌”“数九”望春风…形成一种节气的智慧,也是民间一种益种休闲和启蒙教育。
“大雪”二十四节气第二十一个,每年在阳历12月7日前后一日到下个节气“冬至”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大雪”古物候,“大雪”俗谚、习俗、地方风采、历史留影、生活美学,诗人俯仰天地诗情…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四立”的一个,中国历法中是以“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立冬就是冬天的开始。“立冬”的俗谚、“立冬”的地方采风、历史留影、诗人陆游“随处一欣然”的诗情胸怀,看这里…
寒露节气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寒露到新雁南飞,寒露应秋杪,清光澄曙空。古书记载寒露三个物候为何?寒露百草枯!此外还有这节气还有什么俗谚?台湾新竹有名的九降风在此时降临,造就了名产,柿饼柿干还有……菊花黄盛。节气观天宇,寒露不弃衰草,善德长固永生…
“秋分”日夜均分寒暑平,中国先秦时代效天地之理,在这天校正齐一度量权准器正人间公道。“秋分”意味着秋天过半,芦花千里秋月。彼岸花“曼珠沙华”盛开在秋分,阴阳两隔生死两茫茫。秋气肃杀,摧败万物,…古人从天地肃秋之节气中体悟了争逐功名利禄、怀忧动心摇情,更甚于秋气之伤。
二十四节气:处暑,暑止。有句俗语“争秋夺暑”,指的就是从“立秋”到“处暑”这期间天气微妙的嬗递演变样貌。古人观察处暑节物候有三;处暑有关的俗谚,表现中华文化中庶民的智慧与趣味;处暑保健养生的当令食物什么最风行?梨子、鸭子…
立秋每年约在阳历8月7-8日间到来。立秋在二十四节气中是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一种节气。梧桐是立秋的代表植物,一叶知秋,南宋宫中有报立秋来的仪式,少不了梧桐。唐宋立秋应时风物诗妇女童子剪戴楸叶,表秋意。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来了,物候中少不了寒蝉,;立秋俗谚,看雷、雨、热度的脸色。
大暑,年中最热的时节登场了,大暑也是夏季最后的一个节气。中国古人在大暑节气中早有排除湿热“清补”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掌握了大暑前后的三伏天期间“冬病夏治”的调虚补强的时机。大暑前后中国大陆频频发生超历史纪录的水灾,警示人必须重视人与环境间的因果循环…
小暑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用以表示年中天气变化的一个节气名称,在每年的7月7日或其后一日,当天空中太阳位置落在黄经105度时。古人有谚语“小暑一日热三分”。中国人对各节气现象和物候的观察早于先秦时代,并由此建立起生活与耕作的规律,是从大自然的体察中所开启的智慧,《礼记.月令》多有记载。“不违时”顺天而作,少力而多获。
中国人很早就有夏至节俗,夏至的至有三义,夏至这节气在中国起源甚早,周朝天子已经在夏至祭地,〈夏至九九歌〉描写夏天的气候与景象演变。夏至,今日一阴生。天地运行带来了季节的循环变化,夏至天地阳消阴长步入转折起点。 夏至,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表现在节俗生活、自然和民谚中。
邻接日本东京都的琦玉县春日部市的“牛岛之藤”园中四月底、五月初已经开满了紫色的紫藤花。“牛岛之藤”位在春日部的牛岛,这里以一千二百岁的紫藤木闻名。1955年被日本政府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天然纪念保存木。暮春时节,园内约二千平方米的藤架上,开满紫色的紫藤花。
  天地清明作物华 从冬入春,料峭春寒犹徘徊,入了清明节,天清地明洁净清朗,阳气日盛。天地间一年的流转,经过冬寒的澄净化朽,经过初春的沈静蕴蓄,清明节气就处在天地阴阳之气阳转盛、阴转衰的转捩点上。岁序入清明,万物呈现欣欣向上的景象。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明显当时天地万物的景象。《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
共有约 282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周四(6月27日)官方数据显示,中国5月工业利润增速大幅放缓,凸显出中国需求疲软、经济增长乏力下的困境。与此同时,根据一项调查,经济学家预测中国6月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将再度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