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端午節的風俗和陰陽學說有關。古人有傳,在端午這一天用午時水鑄刀劍、明鏡、製藥,特別厲害,可以禳解陰毒之氣。為什麼呢?懸掛艾草、菖蒲能辟邪,說說科學道理!
人們覺得「六六大順」表示諸事大吉大順利,那麼 「六六大順」的道理何在? 「六六」真的存在嗎?或是把它當作吉祥如意的代名詞呢?
五福臨門!「五福」齊降,五種幸福一同降臨家門,真是鴻福齊天!那麼,有沒有想過「五福」是哪五福呢?怎樣招福呢?中華文化典籍《尚書.周書.洪範》明示後人好方法。
除了祭祖掃墓這種習俗,古來的清明節,也是洋溢著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遊的時節。你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節時,如何享受清潔、明淨的時空舒放、伸展身心,暢快、盡興度春光?往下來看一看清明節充滿活力的節俗活動。
一年容易又見元宵節,來個趣味問答,到底先有元宵還是先有湯圓?元宵和湯圓(又叫圓子)像極了,好像二個分身,在傳統節日的元宵節和冬至節的食俗中更是主角兒。湯圓、元宵的歷史可能有多久了?
以下介紹吉祥的祝賀詞,從一貫到十,你知道它們的用處、來處嗎?一元復始、雙飛比翼、三陽開泰、四季花開、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通八達、天保九如,給你「十全十美」的祝福,讓你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得隨心應口;懂得這些吉祥話的內涵,你的人生更向「十全十美」邁進了!
除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東風送暖入屠蘇。」東風送暖不入屠蘇酒,那送到哪去了?「屠蘇」具有什麼含意?
節氣俗諺展現了一種「預示」的觀點,教人早一步掌握事情的趨勢,以防患未然。小寒閩南語俗諺:「十二月雷,不免(*不必)用豬槌」和豬瘟有關連……。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歲年交替時節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復始」的說法打什麼時候開始的嗎?有什麼重要含意?
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大雪節氣到了,天地間燦爛的秋色餘韻就要收藏殆盡。天寒地寒的仲冬時節,養生要怎麼養、怎麼補?
說一個人才能高超、多才多藝,作什麼都行,就會說這個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古人有「十八般武藝」嗎?的確中國就有十八種武藝,相傳是戰國時代的戰將孫臏……
黃曆新年就在眼前,家家「爭把新符換舊桃」。除了大門楹柱上貼春聯,常見「春」、「福」等春貼。倒貼「春」字,表示「春到」,但是這個「福」字不能倒貼,為什麼?讓康熙帝手寫的「天下第一福」貼的典故給你說清楚……。
常聽說網開一面,而中華民族的先祖在三千年前,就有「網開三面」大赦鳥獸的君主。不僅是「網開一面」,是「網開三面」。他是誰?為何網開三面?如何網開三面?
初冬小雪時節到了。初冬養生怎麼養、怎麼補?從中華文化中醫學五行養生看冬天養腎,告訴你九招……
逃之夭夭形容豔麗好女子,那麼怎樣形容出眾的男子?玉樹臨風誇讚男子的風度呢還是才貌出眾?古早哪位美男子被讚玉樹臨風?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這首隋代民謠以棗子打趣說婚姻,棗子是好婚姻的象徵、夫婦初見禮之一。還有哪些新婚夫婦的初見禮,禮物怎麼意示虔誠?
現代人問時間看手錶、手機,問年月看月曆(日曆、年曆),那麼古人沒用手錶、月曆,怎麼知道時間、日月?時間都掛在天上日月星辰間,又投在地上顯影,古人觀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立冬了!《內經》提醒人,順應陰陽過生活就是養生的根本之道。面臨一年中最冷的冬季,實踐「養藏」是養精蓄銳、延年益壽的保健之道,以免傷害生命之精,使得得來春痿厥不振,傷害生命力。
重陽糕的起源為何呢?西漢宮中傳重陽食蓬餌,古代詩詞中也留下不少「蓬餌」繫重陽的詩詞,都映現重陽節食蓬餌的典故。但是「蓬餌」是否為「重陽糕」的註解卻讓人尋它千百度。其實已知周代就有食餌的飲食文化,漢代以後也有類似蓬餌的食俗……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節,那麼伊人在何方呢?古代經典中就有解釋。看《禮記》記載,還有周宣王時代的《履霜操》……
俗語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黃帝內經》這部華夏養生寶典,揭示人的養生原則就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落實到生活,從寢食上來看「霜降」養生的具體作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不僅是「敬老節」,是個令人歡欣的美善「嘉節」! 歡樂九九、享壽九九。「重九」、「登高節」、「菊花節」都反應了重陽節樂活享壽的內涵妙機。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回味,找回過重陽節的樂活享壽趣味,找回憧憬的歡樂元氣。
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沒有類似的星座占卜術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入了黃曆九月,寒露風寒,萬物漸收斂,草木衰黃。此際,菊花凌陰而盛,菊花飲給人美顏色、增活力!與此同時,又有許多的寶物、妙方,讓人暖身、暖心、舒懷過深秋……繁忙生活中,給自己一個時空,好好寶貝自己!
這些度量衡制度由來已久,影響中華文化又深又遠,不僅在市場執行公正,也衍生出許多語言概念的文明。逛一下度量衡引申而出的成語、常用語,可以微也可以大,可以具體也可以引申成抽象的天地,真是無限寬廣。
杜牧吟詠「娉娉褭褭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古人說杜牧這詩不用「美」,也沒用「花」字,卻盡得風流。荳蔻年華到底是怎樣的美?
秋分萬物成,「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天地宇宙浩渺無際,中國古人崇敬天地,體會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來看看一些落實在秋分節氣裡「養收」養生、執公理行正義以自保的具體實踐方法。
中秋節近了,桂樹、桂枝的光環代代傳承,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典故:東堂桂、東堂桂樹,「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樹相連結:攀蟾折桂、蟾宮折桂……。「折桂」好事近……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晉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見到自己頭上長了白髮,他形容自己長出白頭髮,成了古人說長白髮的典故來源,「二毛」也成了他當下的年紀的代名詞,那麼「二毛」是幾歲的代稱呢?
共有約 28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五月十三日,是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的生日。在普天同慶之際,大陸民眾對李大師祝賀生日的聲音,紛至沓來。人們由衷地表達祝福、崇敬、感激之情。民眾深信,李大師是造物主,神與人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