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乃加
端午节的风俗和阴阳学说有关。古人有传,在端午这一天用午时水铸刀剑、明镜、制药,特别厉害,可以禳解阴毒之气。为什么呢?悬挂艾草、菖蒲能辟邪,说说科学道理!
人们觉得“六六大顺”表示诸事大吉大顺利,那么 “六六大顺”的道理何在? “六六”真的存在吗?或是把它当作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呢?
五福临门!“五福”齐降,五种幸福一同降临家门,真是鸿福齐天!那么,有没有想过“五福”是哪五福呢?怎样招福呢?中华文化典籍《尚书.周书.洪范》明示后人好方法。
除了祭祖扫墓这种习俗,古来的清明节,也是洋溢着春天活力,青春作伴喜春游的时节。你知道历代的人们在清明节时,如何享受清洁、明净的时空舒放、伸展身心,畅快、尽兴度春光?往下来看一看清明节充满活力的节俗活动。
一年容易又见元宵节,来个趣味问答,到底先有元宵还是先有汤圆?元宵和汤圆(又叫圆子)像极了,好像二个分身,在传统节日的元宵节和冬至节的食俗中更是主角儿。汤圆、元宵的历史可能有多久了?
以下介绍吉祥的祝贺词,从一贯到十,你知道它们的用处、来处吗?一元复始、双飞比翼、三阳开泰、四季花开、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通八达、天保九如,给你“十全十美”的祝福,让你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得随心应口;懂得这些吉祥话的内涵,你的人生更向“十全十美”迈进了!
除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东风送暖不入屠苏酒,那送到哪去了?“屠苏”具有什么含意?
节气俗谚展现了一种“预示”的观点,教人早一步掌握事情的趋势,以防患未然。小寒闽南语俗谚:“十二月雷,不免(*不必)用猪槌”和猪瘟有关连……。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岁年交替时节的光景。你知道“ 一元复始”的说法打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有什么重要含意?
第二十一个节气“大雪”。大雪节气到了,天地间灿烂的秋色余韵就要收藏殆尽。天寒地寒的仲冬时节,养生要怎么养、怎么补?
说一个人才能高超、多才多艺,作什么都行,就会说这个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古人有“十八般武艺”吗?的确中国就有十八种武艺,相传是战国时代的战将孙膑……
黄历新年就在眼前,家家“争把新符换旧桃”。除了大门楹柱上贴春联,常见“春”、“福”等春贴。倒贴“春”字,表示“春到”,但是这个“福”字不能倒贴,为什么?让康熙帝手写的“天下第一福”贴的典故给你说清楚……。
常听说网开一面,而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三千年前,就有“网开三面”大赦鸟兽的君主。不仅是“网开一面”,是“网开三面”。他是谁?为何网开三面?如何网开三面?
初冬小雪时节到了。初冬养生怎么养、怎么补?从中华文化中医学五行养生看冬天养肾,告诉你九招……
逃之夭夭形容艳丽好女子,那么怎样形容出众的男子?玉树临风夸赞男子的风度呢还是才貌出众?古早哪位美男子被赞玉树临风?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这首隋代民谣以枣子打趣说婚姻,枣子是好婚姻的象征、夫妇初见礼之一。还有哪些新婚夫妇的初见礼,礼物怎么意示虔诚?
现代人问时间看手表、手机,问年月看月历(日历、年历),那么古人没用手表、月历,怎么知道时间、日月?时间都挂在天上日月星辰间,又投在地上显影,古人观日月星辰唾手可得。
立冬了!《内经》提醒人,顺应阴阳过生活就是养生的根本之道。面临一年中最冷的冬季,实践“养藏”是养精蓄锐、延年益寿的保健之道,以免伤害生命之精,使得得来春痿厥不振,伤害生命力。
重阳糕的起源为何呢?西汉宫中传重阳食蓬饵,古代诗词中也留下不少“蓬饵”系重阳的诗词,都映现重阳节食蓬饵的典故。但是“蓬饵”是否为“重阳糕”的注解却让人寻它千百度。其实已知周代就有食饵的饮食文化,汉代以后也有类似蓬饵的食俗……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节,那么伊人在何方呢?古代经典中就有解释。看《礼记》记载,还有周宣王时代的《履霜操》……
俗语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黄帝内经》这部华夏养生宝典,揭示人的养生原则就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落实到生活,从寝食上来看“霜降”养生的具体作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不仅是“敬老节”,是个令人欢欣的美善“嘉节”! 欢乐九九、享寿九九。“重九”、“登高节”、“菊花节”都反应了重阳节乐活享寿的内涵妙机。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找回过重阳节的乐活享寿趣味,找回憧憬的欢乐元气。
在中国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没有类似的星座占卜术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入了黄历九月,寒露风寒,万物渐收敛,草木衰黄。此际,菊花凌阴而盛,菊花饮给人美颜色、增活力!与此同时,又有许多的宝物、妙方,让人暖身、暖心、舒怀过深秋……繁忙生活中,给自己一个时空,好好宝贝自己!
这些度量衡制度由来已久,影响中华文化又深又远,不仅在市场执行公正,也衍生出许多语言概念的文明。逛一下度量衡引申而出的成语、常用语,可以微也可以大,可以具体也可以引申成抽象的天地,真是无限宽广。
杜牧吟咏“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人说杜牧这诗不用“美”,也没用“花”字,却尽得风流。豆蔻年华到底是怎样的美?
秋分万物成,“万物由造化,谁通天地心”,天地宇宙浩渺无际,中国古人崇敬天地,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来看看一些落实在秋分节气里“养收”养生、执公理行正义以自保的具体实践方法。
中秋节近了,桂树、桂枝的光环代代传承,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典故:东堂桂、东堂桂树,“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树相连结:攀蟾折桂、蟾宫折桂……。“折桂”好事近……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历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吗?从历代书籍留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夏代《连山》、商代《归藏》都提到这个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
晋代潘安美男子潘安有一天赫然见到自己头上长了白发,他形容自己长出白头发,成了古人说长白发的典故来源,“二毛”也成了他当下的年纪的代名词,那么“二毛”是几岁的代称呢?
共有约 282 条记录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美国有超过800名的亿万富翁,因此许多超级富豪就读于同一所顶尖大学,就不令人意外。那么哪些精英大学培养出的亿万富翁最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