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民俗

端午節神祕習俗 陰陽學說真科學

作者:容乃加
蛙紐螭紋銅陽燧,春秋早期青銅器具。(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305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關於「午時水」、「丙午鏡」、「午時水造刀劍」、「端午立蛋」、「掛菖蒲艾草」等等這些端午節俗的神祕現象,現代人往往以迷信啦、只是一種風俗啦、平常也可以作啦等等想法一語帶過,卻常常忽略了它的原理精神。這些黃曆五月五日的端午風俗,或是端午「特產」起源久遠,體現了華夏民族的陰陽五行的古科學的宏觀與偉大。

了解華夏民族的超科學

以下就一項一項地說說它們的特性,讀者們可以細細體會一下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如何,自然可以自我評量。不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它的先進科學被今天的人視為迷信,是不明究理的現代子孫被無神論的說法給欺騙糊弄了。

「午時水」 真的不一樣

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時,但是只有五月五日端午這一天午時的水稱為「午時水」[1]。「午時水」是「極陽水」,特別純淨,耐久不壞,用來鑄造劍器、銅劍,特別鋒利、耐用。古人有傳,在端午這一天用午時水鑄刀劍、明鏡、製藥,可以禳解陰毒之氣。

鐵砧山劍井又稱國姓井,是「午時水」勝地。相傳國姓爺鄭成功率兵行經鐵砧山,兵疲馬困又無水可用,鄭成功誠心向上天祈水後,拔出寶劍插地,便湧出泉水。(台中市政府提供)

端午這一天的午時水真的不一樣嗎?端午節是黃曆五月五日,故而也稱「重五」、「重午」。從天地五行來看,重午日干支是雙陽火,就是「純陽」日;到了重午日的午時,雙陽加天火,是陽氣最高點。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

中華文化講陰陽五行,節氣、四季的變化就是陰陽消長變化的表現。夏天陰弱陽盛、冬天陽衰陰盛,人體都能明顯感受寒暑的差異和力量。從天地陰陽的變化推衍「午時水」的力量,也就容易理解其中的陽剛之道。

丙午鏡 若有神明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金屬明鏡,就成了李時珍所說的「金水之精」[2] 辟邪神器,周流無極,山海光明,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

以實例來說,鑄造明鏡,以黃曆五月的丙午日所鑄造的「丙午鏡」[3] 最上選。中國古代的鏡銘中就能見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鏡」的銘文字樣。如漢朝武帝的「元光鏡」、東漢和帝的「元興鏡」都是非常著名的丙午明鏡。

從陰陽五行來說,天干之丙屬陽之火,地支之午屬陽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時陽盛至極、陽氣至剛,在此日此時用午時水所鑄的鏡輝光萬丈,可以辟邪。

另外還有一種聚焦取火用的銅鏡「陽燧」,從《周禮‧秋官‧司烜》中看到周人的科技歷史已經會用「夫燧取明火於日」,當時掌「夫燧」的是火官司烜氏。《周禮句解》解釋「夫燧」是取火器。東漢《論衡》說,在五月丙午日午時鑄造的銅鏡為「陽燧」,可以得火。[4]

「夫燧」、「陽燧」就是後人認識的聚焦鏡。宋朝沈括《夢溪筆談》卷三記載「陽燧面窪(按:凹鏡),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老祖宗在三千年前已經懂得利用聚焦原理取火於日,而且還掌握了天地陰陽之道,在五月五日午時造出了極為厲害的「陽燧」。

西漢銅陽燧。揚州邗江甘泉鄉姚莊西漢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午時水鑄刀劍鋒利

「午時水」吸收了天地陽剛之氣的精華,是為「水之精」,用它鑄造出的刀劍特別鋒利。台灣老鎮台南鹽水鎮上的橋南老街區的泉利打鐵舖老師傅曾經現身說道。老打鐵舖堅持每年從當地開井300年的八卦井取「午時水」打製刀劍。一年僅一次更換打鐵舖水槽中的用水,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取用午時水。老師傅李一男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用午時水來打鐵、磨刀才能打造出鋒利耐用的刀具。

午時水製的藥袪毒

南朝人在端午當日起早採艾草、藥草形成風俗,《荊楚歲時記》說這種風俗在《夏小正》中有記載:「是日競採雜藥。《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音同捐除)毒氣」。

在台灣台東鹿野鄉永安村,端午節正午人龍接力取玉龍泉午時水。(龍芳/大紀元)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金門記》云︰五月五日午時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瀝取為藥。」又說:「重午日(端午)午時水宜造瘧痢瘡瘍金瘡、百蟲蠱毒諸丹丸。」可以看到中華漢方藥學對午時水祛毒功效的肯定,其所製造出來的藥針對瘡毒、百蟲毒這些邪毒病症的特別效果,是經過藥學大師證實的。

「端午立蛋」接蛋龍

端午節正午時分立蛋容易立起來,許多人都體驗過。

在台灣的文化古鎮——台南縣鹽水老街橋南社區居民連續好幾年在端午節玩立蛋接龍。端午日一到午時時分,社區居民接二連三立起手中的雞蛋,十分鐘不到,立成了一條六百公尺長的「蛋龍」!2012年端午節,五千多人在台灣新竹市立體育場參加立蛋,共立起4247顆,寫下金氏世界紀錄。

小朋友在端午立蛋活動中,玩得不亦樂乎。〈賴友容/大紀元〉

端午節午時立起來的蛋,特別容易久立。筆者曾經於端午節午時在家中大理石的地面上立了蛋,天天觀察它不倒,經過十幾天,自己忍不住把蛋拿起來放冰箱。台灣嘉義縣有一戶何姓人家,在2010年端午節當天立了雞蛋,其中有3顆挺立超過三個月。這種「奇蹟」也是因為端午節正午時分陽氣盛極造成的!平日也能立蛋,但是像這種大面積、持久的景象在平日是絕無僅見。不是嗎?!

懸掛菖蒲艾草辟毒

一到端午,從古代以來就有懸掛菖蒲、艾草等等瑞草來辟邪毒的風俗,在晉代周處《風土記》中已有記載。《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這天一大早採得像人形的艾草,懸掛門戶上可以禳除毒氣(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盛行於南北朝的風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代代傳承了下來。

隨著端午節的到來,中華古人也啟動了「五瑞」剋「五毒」的防疫衛生行動。(新唐人電視台視提供)

菖蒲、艾草是「天中五瑞」[5] 的代表,也就是端午節袪毒的代表植物。「天中」就是指黃曆五月五日午時——端午節午時,時值盛夏溽暑,是一年中最潮濕燠熱的時候。天中的溽暑、濕熱驅動毒蟲,「五毒」齊出。「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蠍、蟾蜍、蜘蛛,這些帶有毒性的毒蟲。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

端午節當天,民間把菖蒲、艾草和其它「天中五瑞」植物懸掛門柱、簷下以辟毒。另外菖蒲也用來做沐浴淨身、辟蟲毒保健的「浴蘭湯」。[6] 有人只把它當作一種風俗,也有的人把「禳除毒氣」的說法視為無稽之談的。真是這樣?我們就從中醫學來檢証一下。

菖蒲葉形如挺直不屈的劍刃,狀似古太阿劍,有菖蒲劍之稱。菖蒲性如其形,是一種非常耐陰寒的陽剛植物,《本草綱目》說:「菖蒲,乃蒲類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陰之氣為菖蒲」。可以見得菖蒲的根性強壯,所以說,用菖蒲來袪毒是有藥學根據的。

菖蒲種類多種,多種可以入藥,《本草綱目.草之八》說,一般用來驅蟲的是「水菖蒲」,又稱溪蓀,不入藥,它「生溪澗水澤中,蒲葉瘦,中心無脊,根高二、三尺」。水菖蒲拔幽澗而生,日夜潄寒泉,「蒲劍斬千邪」,表現菖蒲的陽剛之性。

艾草是很重要的保健植物。(Fotolia)

再說艾草,《本草綱目》說,艾草是純陽植物,[7] 性至熱。純陽的艾草升陽氣、殺菌功能很強。艾絨「灸百病」,乾艾草泡水薰蒸可以消毒止癢。艾葉切碎放入香囊掛身上也可以驅蟲保健。所以說,用艾草來袪毒也是有藥學根據的。

五月五日是純陽之日,無獨有偶,菖蒲和艾草這兩種「天中五瑞」的代表植物都有至陽之性,用來對付陰毒的「五毒」,表現的就是「陽」制「陰」的科學性,也是中華陰陽學說的生活實踐。

「端午」保健和風俗內涵,實證了陰陽的科學性!這是中華古人的智慧,也是一超越現今科學的成就。多了解古人的智慧,離神指的天人合一的路就越近。

-參註-

[1]「午時水」,必須是出自天然水源的山泉、井水,而且是沒有污染的水。來到現代,水源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大家取午時水時,可不能掉以輕心喔。

[2] 在中華文化中,鏡是辟邪的神器。《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鏡乃金水之精,內明外暗。古鏡如古劍,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惡」。古刀劍也是「金水之精」。

[3] 丙午鏡: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紀的排序來看,60天一循環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個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輝萬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陽剛氣盛,這樣的日子才能鑄造出「丙午鏡」,周流無極,山海光明。

[4]東漢《論衡》原文:「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午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乃能得火。」

[5] 天中五瑞:菖蒲、艾草、蒜頭、石榴、山丹花(龍船花)。

[6] 《荊楚歲時記》記載,「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禮》(《大戴禮記.夏小正》)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今謂之浴蘭節。」「浴蘭湯」是將菖蒲根、葉切碎,飄酒(或熱水)中用來沐浴淨身。

[7] 艾草,「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