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以色列之王”还是“贝鲁特屠夫”?

人气 12
标签:

【大纪元1月31日电】如果以色列的民意测验确实反映了民意,那么再有一星期,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很可能当选为以色列新总理。在支持者眼里,沙龙是“以色列之王”,而在阿拉伯人心中,他是“贝鲁特屠夫”。到底哪一个沙龙是真的呢?

阿里埃勒‧沙龙1928年出生于特拉维夫附近的农村。青年时代的沙龙是一个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1945年,他加入了以色列建国前的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1948年,沙龙作为一野战排排长参加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沙龙“战功卓著”,一鸣惊人。

1953年,沙龙被任命为新组建的101部队司令。该部队的使命是对阿拉伯人在以境内的任何攻击行动采取报复性打击。同年10月,1名以色列妇女及其两个孩子在特拉维夫东部的耶胡德地区被阿拉伯武装人员杀死,101部队士兵就在约旦河西岸北部的一个阿拉伯村庄里采取了报复行动,炸毁45所房屋,枪杀69名村民,其中一半是妇女和儿童。这一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也使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大受影响。

1973年6月,当沙龙意识到由于他的鲁莽行事、不听指挥,他被提拔成国防军总参谋长的可能性很小,于是他决定退役,转向政坛发展,并帮助创建了利库德集团。同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沙龙作为预备役军官应征入伍。他率领主要由预备役士兵组成的坦克部队,顽强穿越苏伊士运河,成为以军在这场战争中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沙龙也一下子成了“民族英雄”。

战后,沙龙当上了议会议员。但一年后,他又退出议会。从1975年6月至1976年3月期间,沙龙出任拉宾总理的特别顾问。1977年大选后,沙龙又重新加入利库德集团,并在贝京总理的内阁中担任农业部长及犹太人定居点部长级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1981年,利库德集团再次在大选中获胜,沙龙被贝京总理任命为国防部长。1982年6月,在沙龙的极力主张下,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沙龙在当时的内阁会议上表示,以军只向黎境内推进40公里,但实际上以军包围贝鲁特时,已向黎境内推进了90多公里。黎巴嫩战争进行还不到一个月,以军阵亡的人数已达数百人。以国内一些和平人士开始呼吁沙龙立即辞职。1982年9月,在以军的默许下,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进入贝鲁特附近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屠杀了1500名巴难民。这一惨案震惊了世界。以色列公众在特拉维夫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贝京和沙龙辞职。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及其高级顾问们也认为,沙龙必须被解职。

1983年2月,以色列一独立调查委员会认定,沙龙对巴难民遭屠杀负有间接责任。2月14日,以议会批准贝京总理的决定,即沙龙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但仍继续留在内阁中,出任不管部长。虽然在以后的几届政府中,沙龙也担任过诸如住房部长甚至外长等职,但许多人认为,他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总理的梦想早已被他力主入侵黎巴嫩而永远地埋葬了。然而,沙龙多年的顾问、乌里‧丹却说,那些不想看到沙龙担任参谋长的人,将会看到他当国防部长;而现在,我要说,那些不想让他当国防部长的人,将不得不接受他有一天当总理的事实。(北京晨报)


    相关文章
    

  • 大选前夕看以色列民情 (1/29/2001)    
  • 沙龙认为目前阶段根本没有希望与巴勒斯坦达成和约 (1/22/2001)    
  • 沙龙认为巴以和平进程前途渺茫 (1/11/2001)    
  • 沙龙首次公开宣称巴以奥斯陆协议死亡 (1/10/2001)    
  • 以色列总理选举沙龙呼声高 (1/10/2001)    
  • 民意调查显示 以色列大选右翼领先 (1/6/2001)    
  • 沙龙:以色列决不撤除一个定居点 (1/4/2001)    
  • 沙龙愿意为和平作出”痛苦让步” (12/26/2000)    
  • 选民意向调查显示利库德党领袖沙龙领先 (12/23/2000)    
  • 佩雷斯退出以色列总理竞选 (12/22/2000)    
  • 内塔尼亚胡退出以总理角逐 (12/19/2000)    
  • 内塔尼亚胡与沙龙争夺主席职位 (12/14/2000)    
  • 以色列利库德总理职位竞争激烈 (12/13/2000)    
  • 治秃头结果变成“童山濯濯” 日一男子控告美发沙龙获胜诉 (11/29/2000)    
  • 以反对党愿与巴拉克会谈 (11/29/2000)    
  • 以总理和右翼领袖组政搁浅 (10/29/2000)    
  • 以色列筹组紧急政府失败 (10/24/2000)
  • 相关新闻
    沙龙:以色列决不撤除一个定居点
    民意调查显示 以色列大选右翼领先
    以色列总理选举沙龙呼声高
    沙龙首次公开宣称巴以奥斯陆协议死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