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被政治挟持之后……

庄永康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2月3日电】联合早报4日评论文章:在蛇年前景不比龙年好,在众多国人还要胼手胝足的氛围下,本来不想继续在这里奢谈文学——这种既不可吃又不可穿的东西。但文学与政治 缠的课题,最近似乎余情未了,辩论依然热烈。这里只想针对上星期本版,关明的一篇《文学的宿命》作些澄清,因为文中质疑的若干观点,是过去几篇拙文所提出来的。

  关文认为,“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工具”这话虽然纯真美好,而又“政治正确”,但未免是一厢情愿。文中举出不少例子,以阐明“文学难以逃离政治,乃至不得不沦为政治的工具,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宿命。”

  笔者首先想澄清的是,“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工具”,这是去年12月18日本报言论版上拙文的标题,当时是针对高行健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一些国际反应而立论的,有其特定的语境。关文指的若是这回事,那显然是把这句话的意含当成一种普世(universal)的现实,再而质疑这样的现实是否可能。

  要是你问我,文学是否能“逃离”、“脱离”、“抽离”政治而独自存在?文学与政治是否能像切豆腐般一刀切开?我都将举起双手,说:不能!在新加坡,连你喝的水,你呼吸的空气,都有政治的成分,文学怎能从政治中“逃离”,与政治“切开”?正如,文学怎能同语文分开?戏剧怎能同文学分开?这是不可思议的。

  再者,从“普世”观点看文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笔者已在《文学,有用吗?》一文中有所说明。大家如有兴趣,不妨翻阅去年11月19日本栏。这里不浪费报章版位重复这些观点,只想说明,本人并不反文学,不反政治,也不否定文学与政治关系密切。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任何命题都有分量轻重、程度深浅之分。“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工具”,是指某种须要警惕的不良做法,不是请政治家别碰文学。要是把政治领袖偶尔赞扬某本小说写得好,某部电影拍得好,或出席某个大型演出的首演礼,上台与艺员握手致意,都说成文学或文艺“沦为政治工具”,那未免是小题大作的。

  事实上,要解释文学为何“不应”成为政治工具,笔者并非最有资格。这是高行健的原文:“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成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代用品。”

  照笔者看,这是亲历了一整个时代的历练,用极其艰苦的实践与体验,才能换回的一句深沉无比的心里话。当然,要理解与消化这番见解,本人建议大家详读高行健领奖演说《文学的理由》全文(刊于去年12月10日本报《文艺城》)。

  要是我没有理解错误,高行健的演说重点也应该不是在倡导一种能逃离什么的“纯文学”,而是指出文学必须是作家“个人的声音”,自由表达出来的“个人的感受”。

  这番话和现代文学的理论大致上是吻合的。因为在过去,人们认为文学艺术追求的是真、善、美,而近世对于“真”的追求则越来越强烈,“真”才是文学的终极目标,甚至认为若是没有“真”,就根本连“善”和“美”都谈不上。

  那么,文字怎样才算“真”呢?是不是越能与现实“对号入座”就越真?这倒是个大课题,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但由此可见,我们的确应该多“谈文学”,少“讲政治”。把一些基本文学概念厘清,就已经是够费神的了,要是再加上政治大棒来“搅浑一潭水”(目的为何姑且不论),对认识文学确无帮助。

  对于文学应不应沦为政治工具,其实关键也不在于我们怎样诠释“政治”,怎样诠释“文学”,而应以实际发生的情况来检验。

  写一部小说,排一个戏,可能遭到整副国家机器的对付,肉体以至起码的人的尊严可以完全摧毁。相反的,政治领袖一篇文艺理论出来了,万民传颂,若干年后还要敲锣打鼓庆祝它发表多少周年。要是你关心的是中文文学的发展,你会认为这是“应”有的文化现象吗?你不觉得高行健所说的:“将来的人都不会有那么多的痛苦,因为我们已经为他们付过了。”是件好事吗?

  显然,高行健所指的并不是文学与政治的一般关系,而是“铺天盖地”政治压倒一切的现象。形象地说,那是文学被政治挟持,沦为工具,最终不成其文学。对了,在现实世界里,干预文学的其实不限于政治,高行健也在他的演说中提到商品主义,这也是关心文学的人所应探讨的另一课题。

  无论如何,“文学沦为政治工具”也许如关文所说的那么纯真美好,那么政治正确,但实际成果确是乏善可陈的。“文学沦为政治工具”,首先是在质与量方面都不能产生可观的文学与文艺。这证诸于文革时期,人们在十年里面都在看《列宁在十月》一部外国影片,而十亿人则只分享八个样板戏。

  “文学沦为政治工具”,其实也不能产生优质的政治。充其量,那是一种“谗言文化”出来的“小人政治”。你瞧瞧高行健得奖后,那些浑身酸溜溜的论客们,那些人身攻击的“评论”,政治智慧是这样表现的吗?

  然而归根结底,本文也无意规劝任何人服膺某种政治理念,而是想说清楚,碗是碗,碟是碟,如此而已。相信“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工具”的人,便是“不假思索地予以肯定”?冤枉啊!


    相关文章
    

  • 高行健:没有主义 一身轻松 (2/3/2001)    
  • 马英九:高行健的笔锋 什么都无所谓 令人悸动 (2/3/2001)    
  • 高行健极力摆脱中国情结 (2/3/2001)    
  • 天文学家的新结论:宇宙是一杯“宇宙鸡尾酒” (2/3/2001)    
  • 高行健在台人气旺  首场演讲座无虚席 (2/3/2001)    
  • 马英九高行健舌战两个人的圣经 (2/3/2001)    
  • 台北国际书展 高行健压轴 (2/2/2001)    
  • 张楚勇:让文学归文学还须政治 (2/2/2001)    
  • 挪威作家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2/2/2001)    
  • 台北国际书展 高行健旋风即起 (2/2/2001)    
  • 台北文化局今作东 高行健与文化界聚餐 (2/2/2001)    
  • 马英九龙应台欢宴高行健文化界老友畅谈叙旧 (2/2/2001)    
  • 高行健与台北市长惺惺相惜畅谈文学 (2/2/2001)    
  • 明日报社论:高行健与法轮功的启示 (2/2/2001)    
  • 高行健在台湾倍受欢迎 (2/1/2001)    
  • 华人音乐明星李云迪即将造访台湾 (2/1/2001)    
  • 高行健抵达台湾访问受欢迎 将拜会陈水扁 (2/1/2001)    
  • 高行健: “生命是一连串的奇迹” (2/1/200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抵台 (2/1/2001)    
  • 高行健追寻深入内心世界真正自由的漫长之路 (2/1/2001)
  • 相关新闻
    高行健追寻深入内心世界真正自由的漫长之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抵台
    高行健:  “生命是一连串的奇迹”
    高行健抵达台湾访问受欢迎 将拜会陈水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