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鹿港 .鹿港浮光掠影之三:丁家大宅的历史怀想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406
标签:

四年前游鹿港时,从鹿港民俗文物馆走往中山路的途中,经过丁家大宅的后门墙,墙门未开放, 当时还不晓得这栋宅院是县定古迹,只觉是一栋有规模的古厝而已。

从古厝附近的小巷走到中山路,只见附近都是新式的楼房,不晓得刚才看见的那栋古厝隐身于何处, 未做多想,就接着离去了。直到这次再访鹿港,终于有机会一访丁家大宅。

从鹿港民俗文物馆的大门口出发,步行十几公尺, 即来到丁家大宅的后门墙,今天后门户有开,于是从后门进入参观这栋古宅。

丁家大宅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三进二落的长条形格局, 纵深约七十公尺,从后门进入,穿过中间廊道及庭院,经第二进的正厅合院,抵达最前栋(第一进),出了门, 就接中山路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前栋的古厝已在日治时期改建为洗石子二层楼洋房, 难怪当年从中山路附近走过时,没有发现到丁家大宅于隐身于这栋楼房的后方。

孩子们参观古迹,健步如飞,我亦步亦趋,印象浮光掠影而已。从丁家后院一路穿过暗廊、中庭、门厅,抵达中山路,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短短几分钟的足迹,仿佛穿越一条历史的走廊,从清朝,历经日治,来到了民国的中山路。 一栋古厝竟然可以给人这么奇妙而特殊的历史感受。
[[2]]

丁家大宅前门(新协源商号),前临中山路。

丁家大宅第二进合院正厅高悬“进士第”匾额

丁家来台始祖丁朴实,福建泉州人,清道光5年(1825),渡海来到鹿港发展,最初经营杂货, 后来发展为船头行(注1),与大陆通商, 店号取名为“协源”。

后来丁朴实的其四子丁克家来台省亲,并留在台湾发展,继承父业,将协源记发展成为鹿港有名的商号。

事业有成的丁克家极注重子弟教育。光绪6年(1880),其第六子丁寿泉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荣耀丁家,而成为乡里美谈。 丁寿泉进士及第后,放弃在大陆任官的机会,返回故乡,任教于白沙书院(今彰化孔庙旁), 曾出书院院长。

丁家事业与功名有成,后来买下五福街三间店面,称为“新协源”,兴建丁家大宅,即今日的丁家古厝,又被称为“进士第”。

日治时代昭和8年(1933年),鹿港实施市区改正,将五福老街拓宽成为今日中山路的格局。 丁家大宅临街的店屋(第一进)因道路拓宽而拆除,改建成二层楼的仿洋式建筑,就是现在所见的面貌了。

丁家大宅第一进的厅堂内有展示当年市区改正时,街道路拓宽及拆屋整建的历史老照片。 早期鹿港的五福街,商家群集,店家设有棚盖,以避免行人日晒雨淋,行人走在街上,几乎不见天日, 因此有“不见天街”之称。随着道路的拓宽,西式楼房的兴建,这样的景象已经消失。

五福街-拆除前(翻拍导览资料)。

五福街-拆除后(翻拍导览资料)。

五福街(不见天街)旧貌

台湾俗谚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二鹿,指的就是鹿港。

在台北的艋舺兴起之前,鹿港曾经是台湾北路第一大港市,灯火万家,舟车辐辏,百货充盈,风帆争飞, 《彰化县志》云:“台自郡城而外,各处货市,当以鹿港为最。”

然而随着海港河道淤塞,渐不利航运,鹿港于是渐走向衰微。同治年间(1860年代),安平、淡水、鸡笼(基隆)、 打狗(高雄)陆续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鹿港的地位及重要性愈趋低落。 日治初期,纵贯铁路未经过鹿港,而鹿港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往来亦渐减少,商业机能更为没落。此时的鹿港已有美人迟暮之感。

鹿港著名的文人洪𦈡(1867~1929),是丁寿泉的女婿,他在日治初期所写的《鹿港乘桴记》, 写出了鹿港由繁华落尽后的寂寥景象。“鹿港乘桴”,是指乘船游鹿港的意思,而我想应该也有“鹿港沉浮”的暗寓之意。

洪𦈡,原名洪攀桂,光绪21年(1895)清廷割台之时,曾参与乙未抗日战争。失败后,改名为“𦈡”,字“弃生”,有“弃𦈡生”之意。 从此绝意仕宦,在家中传授汉学,终身不学日语,不用日本年号。日本人慕其名声,屡次征聘,皆不就,以遗民自居,终其一生。 《鹿港乘桴记》既写出鹿港的盛衰,也写出了1895年之后,台湾知识份子的苦闷心情。

洪𦈡是丁家女婿,丁家门前的中山路是昔日鹿港的“不见天街”,而洪𦈡的《鹿港乘桴记》起头写着:“楼阁万家,街衢对峙, 有亭翼然,亘二、三里…”呈现的正是鹿港这条繁华市街昔日极盛时的景象。

走访鹿港之后,再读《鹿港乘桴记》,别有一番感触,便觉得鹿港之旅余音袅袅,回荡心头。《鹿港乘桴记》以文言文写成, 我曾将它译为现代中文,现在拿出来分享给有兴趣的朋友。让我们随着洪𦈡的足迹,来一趟历史时空之旅,走访百年前的鹿港, 体验鹿港的繁华与历史沧桑。

旅游日期:2012.09.15 (写于2012.10.05)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延伸阅读】

第0925篇 – [彰化鹿港] .鹿港浮光掠影
第0926篇 – [彰化鹿港] .鹿港浮光掠影之二:鹿港民俗文物馆(鹿港辜家)

注1: 鹿港是贸易港埠,当时以船运输出农产品至大陆,再运回商品来台销售,位于港埤商街进行大宗货品买卖的批发商行,俗称为“船头行”。

【附录】鹿港乘桴记 洪𦈡(洪弃生)原著                

附录】鹿港乘桴记 洪𦈡(洪弃生)原著                  Tony译
  Tony译

有房屋楼阁万家,街道商家互相面对面,道路的上面搭着亭子,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如此绵延二、三里长。 道路直的像弓箭的弦,路面平的像是磨刀石。夏天走在这条街道不会流汗,雨天走在这条街道不会鞋湿。 而一条河流通往港口,就可以出海了。商船一艘艘,像叶子一样,随着潮汐进出,来去如龙, 迅速快捷,一艘艘货船前后相望。街上的店屋,店的前门可以驾车停车, 店的后门就是码头,可以停船上下货。这是昔日的鹿港。

现在百姓仍在,但鹿港已经变得萧条。邻里仍是老样子,但已变得空荡冷清。 大海苍苍、海水茫茫,再往前五里的地方,海岸沙洲已干涸,现在变成盐场。鹿港的万家屋瓦如同砌砖, 鹿港的港口长堤宛如城壕,没有了通商往来,没有贸易利益;一眼望,令人黯然感伤。这是今天的鹿港。

昔日鹿港最繁华的时代,固然是我不曾见过的;至于鹿港还没衰微至今日地步时, 我小时候还曾经亲自目睹过。鹿港居台湾南北的中间,其港口至福建南部的泉州,仅隔着台湾海峡而已。 以往闽南、浙江、广东的货物,常由鹿港输入;而台北、台南所需的货品,向来都是由鹿港输出。 乃至于台湾土产要输往福建、广东,都无不以鹿港为主要的集散地。

鹿港人民富裕之后,于是文教兴盛;在学校读书的人络绎于途, 鹿港学子每年都有秋春在京师参加会试考试,金榜题名而记名于官吏名籍。 鹿港设立学校可不是只聚集一些未来要供人使唤的庸才而已。而当时鹿港通往大海的河道已淤浅, 可以涉水而过,海船来时,只能停靠于鹿港内渡口。昔日号称“鹿港飞帆”的景象,已大概看不到了。 而货物的装卸,都得先用竹筏运送至大船。然而当时的竹筏还有千百艘;依赖竹筏载货为生的还有数百人家。

直到如今,改朝换代之后,海关的官员比虎豹还更凶猛,从前的中国货物已有些不再进口。 纵贯铁路全线通车后,进口的货物由南北港口输入,已不再经由鹿港了;加上关税苛刻暴厉, 海关官员残酷,很多商店摊贩都因此破产,福建的货品不能从南北港口输入的,也不敢由鹿港走私进来。

鹿港经营盐田是近年来才创办的。日本官员虽然声称是为了增加鹿港居民的收入, 而真正的原因则是让百姓缴更多税,使官府拥有更多的税收益而已。而且因为海边设置盐田, 阻碍河水排泄,山洪爆发时,鹿港有一半的人家都会淹水,鹿港的房屋逐渐颓毁,人民逐渐流离,这是有原因的。

我往年与朋友乘着竹筏游览鹿港的海滨时,当时新的盐田还没有兴筑,旧的盐田也还没有完工。 我也没有心情走至海堤,在海边徘徊,海水连至天际,天空如一顶斗笠,万里一片白色如银, 而海水滉漾碧绿如琉璃色。夕阳正要下山,月亮如钩,刚升上山。 水鸟已在休息,船夫摇着船竿,竹筏徐徐行往新沟而去,则渐渐靠近鹿港的旧港口,从前商船进出的所在, 已淤塞变为沙滩地,居民开垦为菜圃。沿着新沟往南走到大桥头,则就大致能够掌握鹿港的全部景观了。

眺望鹿港街尾的一块区域连至安平镇(注:安平镇是指今鹿港民俗文物馆大门前至石厦街、安平巷、复兴路一带), 则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因战火而被焚毁的数百间华屋楼宇,如今仍然瓦砾堆积成丘,满目苍痍。 幸好因为鹿港商业凋零,行政官员们也不重视这里,所以不至于拆掉市场房子,强迫百姓搬家, 以拓宽马路,实施市区改正。然而,再过几年,就不知道会不会这么做了。 台湾割让时的沧桑经历,使人恐惧的心情,大概就像这样了。我的游兴已尽,于是将竹筏靠岸, 改为步行。鹿港远近灯火明灭,鹿港最繁华时,号称有万户人家,如今已剩三千户而已。 实在令人感慨啊!

—《鹿港乘桴记》原文

[旅行照片]

丁家大宅第二进,为合院建筑。前有庭院与第一进的洋楼建筑相连。

鹿港旧貌。
图片出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编,昭和5年(1930)。

鹿港旧貌。
图片出处:《台湾铁道旅行案内》,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编,昭和14年(1939)。

鹿港市区改正后的五福街街道景象。
图片出处:台湾博览会记念编纂,昭和10年(1935)。

今日的鹿港中山路。

今日的鹿港中山路。

相关新闻
宜兰头城.鹰石尖.蜜月湾.大溪海滨步道
宜兰头城.大修宫步道.头城老街
宜兰大同.太平山之旅(一):土场车站.白岭巨木.见晴怀古步道
宜兰大同.太平山之旅(二):太平山庄.原始林步道.铁杉林自然步道.鸠之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