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将军系列之二十九

乔治‧华盛顿点燃七年法印战争

作者:宋闱闱
必须堡(尼塞斯蒂堡,Fort Necessity)的大炮。(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3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接上文

这次英军对法军营地的攻击,被称之为朱蒙维尔‧格伦战役(Battle of Jumonville Glen),法军伤亡惨重,当场十多名法军死亡,有二十多个加拿大人被俘。而那位话都来不及说完,就被印地安人一斧头劈死的军官,曾对英军声称自己是信使。杀死外交信使,和杀一个战俘,是有本质差别的。这令华盛顿忧心忡忡,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可能会遭到相当大规模的攻击”(we might be attacked by considerable forces),他预感到大事不妙。

“必须堡”修建得初具规格,能不能守得住不知道,战争倒是必须的。1754年7月3日,复仇的法国人就打上门来了。为首的军官是被杀死的法军军官朱蒙的弟弟路易‧库隆‧德‧维利耶(Louis Coulon de Villiers),领兵前来报仇,这是一支由六百多名法军和一百多名印地安士兵组成的军队,兵强马壮,有备而来。

战争从早上打起,华盛顿少校领着部下隐蔽在战壕里,勇猛迎战,双方交火持续一上午,还没分出胜负。然而,午后下了一场夏季常见的瓢泼豪雨,这场雨过后,法国人那边还在继续开炮,华盛顿少校这边,战壕里居然熄火了!

许是工地上露天施工,所有的东西都摊在露天里,加上雨水漫灌战壕,英方的火药,很不幸全被雨水打湿了。到了7月3日傍晚,法国军队就围住了“必须堡”,对着英国士兵们喊话:必须投降!不然,我们就杀进来了。此情此景下,“必须堡”摇起了白旗,华盛顿少校派了两个文官出去谈判,给出的谈判条件是,英军这边可以暂时放弃“必须堡”,但所有军士不能被留下成为俘虏,要保障英军安全离开。

这两个文官,一人受伤流血,无法正常交流,另外一人是能讲些法语的,大伙儿指望着他能和法国人沟通清楚。而这个据称能讲法语的士官,承受了历代的白眼和指责——就是这个不长眼睛的家伙,只有天知道他都谈了些什么,末了带回法国将领要求华盛顿签署的一份文件。同时,这个不长眼睛的家伙舌头也不好使,居然没对华盛顿少校逐字逐句解释清楚文件内容,却一个劲地催促他赶紧签字——签了字,大伙儿就都能安全撤退,打马回家了。可不能磨蹭了,茫茫绿林,豪雨倾盆,外头被法国人和印地安人团团围住,每一分钟都很危险。

版画《华盛顿和M.圣-皮埃尔》,描绘了 1753 年,年轻的乔治‧华盛顿与法国军事指挥官雅克‧勒加德‧德‧圣皮埃尔的会面。(公有领域)

谈判至午夜时分,华盛顿少校经历了他人生之中唯一的一次军事投降,他在一份法文投降书上,代表英军军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投降文件里写明了,英军留下武器,可以在天亮后离开。也就是说,7月4日,天光刚刚透亮,华盛顿带着他的人马,作为战败方离开必须堡。

等回到弗吉尼亚的军团,英方好歹看到了由乔治‧华盛顿带来的英、法各执一份,由法文条款组成的投降书,华盛顿的签名,表示承认在军事行动中,暗杀了法国军方的使臣,那么,这个军事性质就不一样了。听明白了条款,华盛顿少校表示冤枉,他坚持当时的翻译丝毫没有提及“暗杀”,而是将那位法国人的死亡解释成损失。

就这样,年仅22岁的毛头小伙子乔治‧华盛顿成为点燃了七年战争的导火索。这次战争被史书称为“法印战争”,是法国军队和印地安人一起联合对抗英军,战争在新大陆点燃,自然也烧回了欧洲本土,英、法两大盟主在欧陆自然各有其忠实盟友国,奥地利、西班牙、俄国、普鲁士,也纷纷地拉起军队打出旗帜,千军万马地卷入战场,这场战争在欧洲和美洲新大陆打得狼烟四起,炮火连天,连这两大霸主国在遥远的东亚、非洲、加勒比群岛的殖民地也没能幸免,在当地也宣战开打。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是因为22岁的乔治‧华盛顿在一份他看不懂的法文投降书上签下了他的大名。

在英国,著名作家奥福德伯爵(Horace Walpole,4th Earl of Orford​​)​​幽默地写下:一个弗吉尼亚的乡下小伙子在他的后院放了一把火,把整个世界都烧着了(The volley fired by a young Virginian in the backwoods of America set the world on fire)——这是一句精萃的总结。

点阅【华盛顿将军系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李乐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汉斯‧霍尔班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市(Augsburg),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北方的画家与版画家。他被公认为十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人物肖像画家之一,除了肖像画之外,他的作品还包含宗教画、警世内容的版画等等。特别是他警世意涵的木刻版画用于人文思想著作的插画,在传播新教思潮的时代里,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 尽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暂(1756年─1791年),但他创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他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歌剧、合唱音乐和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鲜为人知,经常被大众忽视,其实他的歌曲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音乐趣味。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一贯讷言的杰斐逊先生偶然地去了,同样偶然地,被约翰‧亚当斯提名,将这位年仅33岁的年轻律师拎出来,加入了以富兰克林老人为首的写作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是要起草一份宣扬议会主旨,且有理有据的文书,代表美国大陆议会向宗主国和全世界宣布:思来想去,美国独立!
  • 没有任何托马斯·杰弗逊夫人的画像留下来,根据零星的据说,她是一位性情活泼,少女感十足的女性。托玛斯的妻子玛莎和他感情甚笃,玛莎歌声曼妙,艺术修养极好,身为主妇,她为托玛斯营造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常常在托玛斯拉琴的时候,她弹琴唱歌相和。
  •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位人类历史上的智者,却在他亲自奠基创建,并且为之服务了一生的国家,逐渐地被塑造成一个伪君子,一个言行不一致的种族歧视者,一个具备两面性人格的复杂的伪君子。后世人还为他找出来一群黑皮肤的子孙后代,并且认为美国有一位黑皮肤的国母。
  • 司各特追溯历史的文学叙事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他对南北民族的差异有着极大的慈悯包容,反对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 七年战争中的乔治华盛顿,身为英军司令的帐前助理,曾经在军队溃败中,带着战友逃出战场,长途奔徙中跑死了两匹马,追击者在他背后频频发射子弹,其中四颗子弹击穿了他的外套,战友和上司在途中死去,然而,他本人却安然无恙。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台湾民主自由
    蒋经国先生是中华民国第6、7任总统。他知人善任,启用一批优秀的官员,将台湾建设成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同时他晚年也解除了种种的政治禁令,让台湾走向民主化。曾有民调统计,有超过半数的台湾人民认为他是最受到怀念,也是对台湾贡献最大的总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