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失语与失准、失智

伊川﹕从“80后群体” 的“社会低能症”说起

伊川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月19日讯】 “80后群体”是个汉语新词。指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也就是中国大陆强行推行“一家只生一个”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已经进入成年期,开始走上社会舞台。他们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生人所完全不同的一些群体特征,近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关注。

最近新华社有一篇相关的述评,把“80后群体”的特征概括为–“存在过于自我、奢侈等缺点,但具有昂然自信、富有创新的精神”。

据此文的分析,许多专家对“80后群体”普遍患有的“社会低能症”表示担心,他们因为大多为被称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从小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他们成年后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对工作难以专一,内心和行为长期处在仍未“断奶”、离不开父母呵护的状态,等等。

恰值此间大学冬假,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属于这一个年龄层的留学生。笔者很惊讶地发现,也许,所谓“80后群体”最值得忧虑的状况,不仅仅只是“社会低能症”,更是在一种思想、讯息资源相对单一、封闭,但又自以为足够富足与开放的环境里,滋养出来的一种严重的社会失语症、历史失忆症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价值失准与文化失智的症候群。

举一个相当普遍的例子:由于中共官方当局对1949年建政以后自身经历的各种历史挫折与历史真相讳莫如深,先后发布过多种禁令:文学作品不准描写、媒体报刊不准讨论反右、文革以及“六四”天安门事件等等,这些在1980年后生人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对此更是一片空白,所以他们对有关历史的记忆完全是混乱的,其相关的思想和言行也就变得荒诞可笑。

比如,在日常谈话中,“文革中的反右运动”、“文革中的六四事件”、“毛主席粉碎了四人帮以后”等等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变成这些年轻人时常挂在嘴上、荒谬不经而又毫不自知的话题。

今天网上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许多“爱国愤青”,一讲到这种“历史大话题”就显得雄辩滔滔,真理在握,只知道跟着官定课本里的调调慷慨发言,却显出一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常识性的无知和狂妄,更完全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和表述的能力。

笔者听说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久前,一位在某常青藤大学很难得地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大陆留学生,因为在一门课的读书报告里,滔滔论证“六四”天安门杀人如何有理而被班上同学耻笑,他的“民族自尊心”更被激怒了,逢人就要喋喋不休地辩论这个“六四杀人有理”的话题,以至陷入一种病态性的呓语与自闭抑郁状态,被身边的室友和同学视为怪物。为此,他曾多次看过心理医生,他的个人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反常,最后不得不停学、转学,造成学业、人生的极大损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共领导人经常用来教训日本政客,批评日本官方多年来掩盖、歪曲、曲解日本侵华史的习惯用语。这一习惯用语,其实最是应该请一贯不敢面对自己历史、对自身历史的真相采取歪曲、掩盖手段的中共领导人,立为行事座右铭,同时也需要落实到对中国大陆由官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历史教材与教育体制的改革上。不断对自己的下一代歪曲、掩饰历史真相的结果,是造就出一、两代历史记忆混乱、价值标准混乱同时语言表述混乱的“失忆人”、“失语人”与“失智人”。

记得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曾经有过“文化断层”说。说的是文化大革命成长的一代人,完全缺乏传统中国文化的记忆和训练,成为“无根的一代”–这正是八十年代“寻根文学”的起因之一。现在,值得担心的是,在“无根”之上–在既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又缺乏真实的资讯了解现代中国的历史的薄弱文化土壤上,又成长起来被称为“小皇帝”一代的“80后群体”,他们在社会行为上,习惯于“自我中心”、“唯我独尊”因而患上“社会低能症”;在社会教育和知识结构上,又受限于“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三个代表”之类的假说与假象,而不自觉地成为“失忆”、“失语”、“失准”与“失智”的一代。

如果说,年青人代表一个国家的未来,这样的中国“未来”,怎样和真实的外部世界对话和“接轨”呢?捷克作家昆德拉有一句名言:和专制主义的对抗,是记忆与遗忘的对抗。看来,从鲁迅先生到文革惨死的邓拓,都一再批评过中国人的“历史健忘症”,今天,我们在“80后群体”身上,又一次看到了它的“遥远并沉重的回响”。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整个民族加以认真警惕、深刻自省的啊!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伊川﹕对邓小平就应该“两个凡是”吗?
台湾渔船六名中国大陆船员釜山潜逃两人被逮
伊川﹕一叶知秋话政改
伊川:解铃还须系铃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