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杂志:你没留意的2004年十大新闻

杨莉藜 译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1月2日讯】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国总统选举和伊拉克战争时,2004年有几个意义深远的重大新闻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独家推出了“你没留意的2004年十大新闻”,以期亡羊补牢。英文原文见http://www.foreignpolicy.com/。

1、我们都是中国人

不论何时,只要台湾一举行选举,北京就来一场军事秀,想以此证明不管怎么着,台湾的地位无可改变。1996年台湾第一次总统选举前,中国发射了导弹,弹着点离台湾海岸不到50英里。去年3月,离台湾选举还有四天的时候,中国在台湾沿海附近举行海军军演——这是第一次和外国海军进行大规模演习。那个外国搭档是谁?法国。2004年,法国政府开始游说欧盟诸国,试图终止自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开始对中国实行的武器禁运。那麽,如何解释法国和中国之间这种新奠定的“兄弟关系”呢?法国毫不掩饰地认为,中国是抗衡美国这个“非常强权”(hyperpower)的重要力量。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法中之间的“全球性伙伴关系”“首先建立在双方对于这个世界的共识——即这个世界应该是多极的。”法国也急于从中国得到经济利益,相信取消了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将会给法国的武器承包商带来丰厚的利润。法国把2004年定为“法兰西中国年”,这也难怪。

2、欧盟的税官来了

意大利政治家罗科•布蒂利奥内(Rocco Buttiglione)申请作欧盟的司法委员,由于他是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徒,对于一些社会问题,如堕胎,看法不同,结果被否决了。欧盟拿这个事情狠狠炒作一番。在这场沸沸扬扬的文化对决中,还有一件影响更为深远的事情却很少受人关注:来自拉脱维亚的英格丽达•乌德烈(Ingrida Udre)失去了税务委员的职位。英格丽达相信低税收政策和成员国之间的竞争会给各方带来益处,同时,又有越来越多的传言说她过去在金融方面有些不轨行为,这些都让欧盟很反感,于是就摘掉了她的乌纱。接替她的职位的是一个来自匈牙利的社会主义者——前共产主义者——拉兹洛•科瓦奇(Laszlo Kovacs)。拉兹洛赞同“创建一个共同的、稳固的公司税收基础。”他的这种观点肯定要在布鲁塞尔和欧洲各低税收国家(比如英国和爱尔兰)之间引发摩擦,也会使那些试图在欧盟各国提高公司税收的国家腰杆子更硬。

3、不是伊拉克化,而是库尔德化

十一月底,伊拉克的摩苏尔麻烦骤起。据BBC和《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军方唯一信任并委以恢复秩序重任的伊拉克军队竟然是库尔德人。库尔德人对于在萨达姆•侯赛因治下所受的压迫记忆犹新,因此跟美国军队一起清剿前政权的残余势力,思想上不像伊拉克的阿拉伯人那样有那麽多的顾虑。但是,美国用库尔德人来维持像摩苏尔这样种族复杂的城镇,也可能引发更多的紧张局势。密歇根大学的中东问题专家朱安•科尔担心这种情况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中引起“针对库尔德人的反弹”。

4、普京对克瓦什宁说:“你被解职了!”

2004年7月1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解除了军方联席会主席克瓦什宁(Anatoly Kvashnin)将军的职务,新任主席巴庐耶夫斯基 (Yuri Baluyevsky) 将军对普京年复一年但却收效甚微的军队改革支援有加。普京上台以来,一直致力于清除俄罗斯军队的冷战思维模式,把这支军队改造成镇压叛乱的有力工具。可是军方却拒绝改变,依然保持着面向北约而不是面向俄罗斯境内的敌人的战斗力。虽然普京曾经呼吁到2001年结束义务征兵制度,但军方并为言听计从,那些征召来的士兵将在车臣服役到2006年。除非普京的改革能够得到贯彻执行,俄罗斯军队打败车臣之类的叛军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2004年9月,别斯兰( Beslan)发生人质危机事件,俄罗斯精英部队捉襟见肘——在车臣叛军劫持的一所学校里,人质死伤达80%——说明军队改革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北韩——离死还远

“北朝鲜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领导人正在严肃地考虑经济改革。”这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9月份访问北韩后作出的评价。不错,北韩的情况就是这样。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预料北韩的经济会突然崩溃,可是这个国家却在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从2001年开始的引进私有农场的经营模式——看来已经起到了一些作用。去年北韩的商品进口达到了自苏联解体后的新高。11月份,联合国的报告说北韩取得了十年来的最好收成。一些外资企业,比如敦豪速递公司(DHL),已经开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王国”投资。甚至有报道说一家超级商场不久也要开业。北韩不可能成为亚洲的下一个“小龙”,不过那些期望着北韩因经济崩溃而终止核子试验的人,最好现在就开始考虑另一套计划。

6、穆沙拉夫依然穿着绿军装

去年,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誓言在2004年从军队元首的职位上退下来,只保留平民总统的职位。而事实上,两个职位他一个都没有丢——这一决定是在今年10月份由巴基斯坦的国会的橡皮图章认可的。关于穆沙拉夫是否辞退军职在巴基斯坦国内引起了激烈争论。他的支持者说,与基地组织战斗需要一个朝气蓬勃的领导人,反对者则说军政合一是对民主的腐蚀。更重要的是,穆沙拉夫的行动可能是与巴基斯坦联合行动同盟(MMA)决裂的信号,过去,该同盟一直与穆沙拉夫站在一起。2003年,联合行动同盟推动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使穆沙拉夫的领导合法化,但作为交换条件,他应从军职上退下来。现在他出尔反尔,联合行动同盟已经发誓要和他这种身兼二职的行为斗争到底。军队一向是巴基斯坦最强势的机关,这些动向有可能使这种强势继续保持下去。但是,穆沙拉夫如今既惹怒了伊斯兰支持者,又惹怒了民主支持者,他受欢迎的程度已经跌入低谷。

7、地堡爆破核弹遭遇破产

布希政府2002年1月发布的《核子形势检讨》( Nuclear Posture Review)强调,有必要开发一种地堡爆破核弹,以加强军队摧毁地下军事设施和核装置(比如在伊朗和北韩发现的那些)的能力。根据白宫的说法,这种低当量的核武器将给美国军队更大的灵活性来摧毁敌方目标,同时避免重大伤亡。批评者认为,开发这种新式核弹头将为说服别的国家放弃核计划造成更难以逾越的障碍。11月,反对者终于如愿以偿:国会否决了为该新型核弹提供经费的提议。但是,如果支援政府政策的那一方判断正确,消减这项经费则有可能使那些流氓国家更大胆——他们只消把武器藏在地下就可以躲过美国的空袭;同时,消减这项经费也有可能使华盛顿失去一种对付剩下的那些“邪恶轴心国”的关键武器。

8、打破石油诅咒

波士顿红袜队(Boston Red Sox)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已经打破了百年诅咒终于一举夺冠,而西非的乍得依然在不声不响地试图解除影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石油诅咒”。乍得已经成为一个石油出口国,7月份拿到了第一笔高达3800万美元的石油收入。石油资源往往会导致政府腐败、民间冲突,还会阻碍经济发展。乍得的石油管道是由世界银行投资的,世行和乍得的交易规定,乍得的石油收入的80%要用于卫生、教育和解决最底层贫困人口的基本问题,10%将投资于未来建设。一个由民间社会和政府机关的个人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将详细审查政府的花费。为防止挪用,大部分的款项都由设在伦敦的世界银行掌握。这种方式不一定能起作用——一个非政府组织已经在抱怨该监督委员会粗心大意,掌握的资料严重不足。但是,如果这种方式能够起到作用,对于那些除了石油资源丰富,别的方方面面一概匮乏不堪的国家来说,不啻是一种强有力的发展模式。

9、原来是塞伊夫干的事儿

2003年底,利比亚放弃了核武器开发计划。一些权威评论人士认为是美国主导的对伊战争改变了卡扎菲的思想,而另外一些人士则为美国长期坚持的“胡萝卜加大棒”的外交政策的胜利而欢呼雀跃。2004年,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是另外一个卡扎非在其中呼风唤雨。这位全名叫塞伊夫•阿尔-伊斯拉姆•卡扎非(Seif al-Islam Gaddafi)的人,是卡扎非总统的二儿子,今年32岁,一直在说服父亲结束和西方世界对立的立场,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开放国家经济市场。“父子俩都希望那个国家控制在他们家族手里,儿子希望利比亚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不再支援恐怖主义,不再开放核武器,不再在经济方面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全球安全组织(Globalsecurity.org)主任约翰•派克(John Pike)如是说。2004年3月,塞伊夫公开斥责一些阿拉伯政府对布希政府旨在推动民主的”大中东计划”(Greater Middle East Initiative)的诬蔑,他说:“你们该做的是把民主引入你们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吵吵闹闹地批评美国的计划。”他还说,十几年前在利比亚受到迫害的犹太人一定会得的补偿,并催促他们返回利比亚。他父亲后来也重复了这个说法。塞伊夫一口否定自己是在准备从父亲手里接过大权,但是不容置疑他已经在大政方针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3月,他告诉记者,英国首相布莱尔不久将访问利比亚,而伦敦方面的证实却晚了一步。他主导了与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进行的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谈判,还安排美国国会议员在2004年1月访问利比亚。

10、军队很受伤

从2001年9月11日开始,大约有80万美军官兵在伊拉克或阿富汗服役。超期服役问题严重,更严重的是军队的普遍健康状况可能在不断恶化。受伤的男女士兵多达9300人,在伊拉克的医疗撤退高达14,400次。伤亡比率为7:1,这是那些近年来的军事冲突中最高的比例;越战时的伤亡比率大约为3:1。与过去相比,伤员活下来的希望当然更大——医疗技术得到提高,防身设备也比以前先进。无价的生命被救活了,但是疗伤、养伤、康复所花费的人力和财力,在以后的几年内会越来越高。据美国国家海湾战争资料中心(National Gulf War Resource Center)执行主任斯迪夫•罗宾逊(Steve Robinson)估算,如果一位24岁的有一个孩子的男性士兵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他的后半生中,政府将每月付给他2400美元的补助。而根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资料,从伊拉克回来的士兵中这种疾病很普遍,加上焦虑症、抑郁症,占到返乡士兵的1/6。由此推算起来,这笔支出将十分高昂。

──转自《观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不代表大纪元。

相关新闻
美联社选出2004年十大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