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国人不堪重负 集资建房风起云涌

标签:

【大纪元2月7日讯】(大纪元综合报道)由于国内房价过高,继北京于凌罡发起个人集资建房之后,个人集资建房“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涟漪不断。南京一个名为”我爱南京自建/团购房俱乐部”刚刚召开了筹备会,并已吸引了200多人报名。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层的关注。据悉,国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日前以名为“关于请报送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关情况的函”的形式,于1月26日同时发给成都、北京、南京、厦门市建委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集资建房风起云涌

据上海青年报1月10日消息,房产之窗新房监测系统显示,前一周上海全市总成交量为60万平米,总成交均价达9427元/平米,住宅成交均价为9452元/平米。房价连创新高,让很多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们只能望“房”兴叹。

据大陆媒体报导,上海是中国第一个萌发个人合作造房梦想的大城市。2003年5月,由50多位海外留学人士、国内从事IT和金融的人士以及房屋设计师等成立的“民间造房运动”组织,在建房、税收、地皮等方面没有得到有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被迫解散。

2003年12月1日,北京联想集团一名30岁的工程师于凌罡再次提议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到目前为止,已有600多人报名参加合作建房计划。据悉,于凌罡计划兴办的非营利性房地产公司将在今年元宵节过后办理注册手续,而民生银行有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可以支持该集资建房项目的按揭贷款。

据了解,迄今为止,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成都、南京、厦门等十几个大城市开始出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组织并进行具体运作。

南京一位叫njhero的网友率先提出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设想,并牵头筹建”我爱南京自建/团购房俱乐部”,有意参加者已经达到200多人,正规注册的有50多人。无独有偶,今年1月,成都一名叫王劲夫的律师也发出倡议,要在成都征集100人集资盖房子。

于凌罡表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种模式,虽然于国于民都有利,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投资周期运作完成,并且,这种新 模式目前还缺乏规范和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实施这种建房模式可能会给一部分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个人不要轻易参加这种集资建房项目。”

国家高层部门关注

据了解,国家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刚刚以”关于请报送个人集资合作建房有关情况的函”的形式,向成都、北京、南京、厦门市建委和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发函,便函中要求五城市报送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本地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详细情况;五城市建委或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意见和看法;五城市建委或房屋土管部门对建设部部关于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工作的建议。

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发的这个便函应该说是一个调研函,一方面了解各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情况;另一方面征求基层对此事的意见和建议。

据北京市建委房改处处长王玉明介绍,“北京市建委已经把北京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详细情况和对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上报到建设部了。”

北京首个个人集资合作建房发起人于凌罡认为,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能够用个 人的资金来缓解国家的经济压力,同时个人也可得到价格相对比商品房低的住房。建设部应该会支持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这个事情。

问题思考

目前,各级政府都没有给“集资建房”一个明确的答案,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的中庸态度。有人称,其实目前政府也处于观望状态,正进一步调研,了解各地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情况后才能给出明确的态度。

“理论上讲,在土地买卖市场自由化的今天,合伙拿地是完全行得通的,但具体操作起来并不是那样简单”,南京抉策地产研究中心的总经理厉建军称。这其中关键的就是集资内部矛盾的处理,利益分配的问题。“现在集资自愿平等的原则,就很大程度上存在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南京市另一资深开发商也告诉记者,“房地产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的环节很多,并不是简单的堆积土木”,房地产开发就如一台机器,有很多零件支撑,如果哪一个零件失效了,整个机器就难以运作。

政府是先头。这位资深开发商坦言,自己从事房地产业十几年,前期工作的重头就是“政府”。“跑政府的时间和盖大楼的时间是一半对一半的”。而这其中的耗费是难以预测的。

律师界也对集资建房注册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出了质疑。南京第一自建房俱乐部的章程中规定,目前,个人集资建房设想的几百人都可以成为公司实际上的股东, 均可以享有股东权利的设想,从法律上来讲是有障碍的。但关键的是,如果该公司股东只有2至50人,那么这些人所筹集的资金肯定是个问题。

“一切计划都等待实践的检验”。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或组织成功地推进“个人集资建房”的实质性的进展。

个人自建房历史

1.2001年4月,北京发起成立了一个“造房合作社”,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流产。

2.上海2003年4月开始成立了一个个人自建房组织,史称“民间造房运动”,组织者们核算出了建筑楼层预计为18层,内部成本售价5691元 /平米,容积率2.5。进入实质性阶段后,2003年5月20日,团队的发起人拨通了通向现实世界的第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上海市人事局。再没有媒体 的报道,最后不知所终,估计流产。

3.2003年12月1日,北京联想集团的一名30岁的工程师于凌罡再次提议集资盖房,1年之内,已有500人参加了合作建房计划。1月15 日,于凌罡召开合作建房联盟成立大会。来自京城4个律师事务所的9名专业律师已经组成课题组,开始做此次合作建房联盟大会的法律分析报告。

4.2004年底,南京一位叫njhero的网友率先提出了个人集资合作建房设想,并牵头筹建“我爱南京自建/团购房俱乐部”。

5.2005年1月14日,成都一名叫王劲夫的律师发出倡议,要在成都征集100人集资盖房子,并要在近期将向成都市有关部门提交集资建房的相关报告和详细计划。并为该集资项目取名为“大同花园”。

6.全国已经有10几个城市开始出现这样的组织计划操作类似的事情,个人建房热空前高涨。@

相关新闻
澳门酒店元旦起调高房价
天津南开区:从窗户出入的人们
林口房价 初升难跌
受海啸影响海南酒店房价涨4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