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十年冷暖说《冰点》

傅国涌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1月24日讯】《冰点》走过的不寻常的十年,对于编辑李大同来说,无疑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现在,他把《冰点》十年的成功与失败、妥协与抗争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是一位出色的新闻人以他独特的风格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这样的书当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出现在《冰点故事》中的有些人物是我熟悉的,比如《中国青年报》的老总编、晚年创办了《东方》杂志的钟沛璋先生,比如最早在《北京文学》批评中学语文教育、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的王丽老师,比如《中国青年报》的大牌记者卢跃刚先生等等,读起来又多了一分亲切感。

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已经把《冰点》看作是今天新闻界的标高,放在整个中国报业史上,《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也许不算怎么样,但是在当下中国的环境下,在时代给定的限度下,《冰点》确已尽力而为。试问还有哪一家报纸的哪一个版面有《冰点》这样大气、这样富有个性和棱角,《冰点》不时地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特别是2004年《冰点》扩大到四个版面的《冰点》周刊以来,好戏连台,大文叠出,在知识分子聚会的餐桌上,《冰点》的文章常常成为谈论的话题。 《冰点》之所以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现实关怀的品质。在娱乐至上的商品化年代,《冰点》毫不犹豫地深入到了生活的底部,始终对真实的社会脉动有一种敏锐,致力于揭示社会真相,延续、保存了报业史上优良的传统,并不断地寻求突破和创新。李大同说,“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当代而不是‘记录’当代,完全是由新闻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这个基本特征是——‘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代报人张季鸾的话,他曾经主持《大公报》笔政十五年,执笔的社评不下于三千篇,在他身后结集的《季鸾文存》早已是传世的经典。可他生前常说,自己的文章“早晨还有人看,下午就被人拿去包花生米了”。事实上,他的许多文章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因此载入了史册,并不是只有一天的生命力。李大同有着天生的自觉,对他安身立命的新闻事业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执著,最根本的就是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他才会有一种只争朝夕的急迫感,才会特别强调新闻要“影响”当代。

《冰点》不仅以独有的新闻视角“记录”了当代中国,也正在“影响”着当代中国。《冰点》十年,没有辜负这个变化中的时代,虽然《冰点》的力量是有限的,它的光芒还不足以投射到所有的角落,但是在最低限度上,它的存在是新闻界的骄傲,是一种“ 人格上的安慰”。阅读《冰点故事》不是怀旧,是再出发。有诗人说,在一个地方坐下来,就是坟墓。《冰点》的故事刚刚开始,远没有完成。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世上已无梁漱溟
傅国涌:费孝通晚年不再“激动”
美女招商不过是“本能经济”
傅国涌:“教育公平不是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