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的感悟

敬纸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石雕作為一種雕刻藝術,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最常見的要數石獅雕刻。在古代,石獅多見於佛教寺廟,帝王將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門,到了元代以後百姓家庭才有使用。

因為石獅有鎮邪的作用,到了現代應用就更加廣泛,而石獅也逐漸演變為石雕獅子和銅鑄獅子。

中國的石獅造像與真實的獅子有很大差別,現實中的獅子是百獸之王,不怒而威,而雕刻的石獅卻神態各異,樣貌不同。曾經到北京旅遊,去頤和園,從正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藏教的建築,建築前廣場上有兩隻石獅,撫摸著石獅的石爪,端詳著石獅的雙眼,突然感覺這石獅很熟悉。心中顯現出兩個字--老臣。

幾百年過去了,這兩位老臣歷經風雨,依然在這裏忠實的守護,這忠心可表日月,令人敬佩。出了後門,是一對年輕的獅子,說年輕卻跟正門的獅子歷史一樣長,雖經百年,依然難掩風采,眼神中透著精明強幹。

到了八大處公園,這裏有八個大的寺廟,雖是歷史遺跡,經過現代人數次翻新,完全沒有了古跡的模樣。這裏的獅子給人的感覺卻不是很好,光鮮的外表下,顯露的卻是一副詭詐的眼神。表面莊重,其實詭詐,這也表現出雕刻者的心態。雖雕刻之物於信仰有重大意義,但雕刻者想的卻是名利錢財,其所刻之物就無意中流露出詭詐之意。

從頤和園和八大處公園兩地的獅子比較,古代、現代的技術和神韻完全不同,古代確實比現代人技高一籌。可是還有一個地方的獅子,卻讓人望塵莫及了。多年前就有朋友極口稱讚故宮裏的一對獅子,我卻不以為然,認為天下雕刻獅子眾多,故宮的獅子也不會怎樣了不起。

可是當我一踏入乾清宮前的廣場,遠遠的就看到這一對銅獅,一種從未見過的靈氣在銅獅身上升騰而起,讓人心生歡喜。此時,我才明白朋友為何如此喜歡這對獅子,說實話,我也非常喜歡,呵呵。

從我見到它們的那一刻起,永遠難忘那逼人的靈氣。走近一看,這對獅子更是了得,高昂的頭顱挺起,卻偏偏俯視著下方,頭上的獅卷蓬蓬勃勃,一副睥睨天下,震懾八方的王者風範,赫然在目。這裏是皇帝上朝的地方,王者之地當然也要有相應的映襯,鎮守這天下中心的,當然就是天下獅中的王中之王。

(大紀元圖片庫)

三個地方的獅子各有特色,讓人感歎時光的流逝和石獅文化的源遠流長。自從有了這次的經歷,我才注意到獅子的表情來自它們的眼神,有的莊重,有的凶狠,有的老邁,有的癡呆,這些都反映著雕刻者的心態和境界。

最早的石獅源於佛法中的描述。記得釋迦牟尼佛說過「修煉佛法要如雄獅一樣勇猛精進」,所以寺院中大雄寶殿的兩旁,都會有兩隻勇猛的石獅,用來鼓勵修煉者要努力修行。

在佛教中,很多獅子都是佛菩薩的護法或是坐騎。其形像也許就是來自修煉者所見之獅子護法,在另外空間的形像,通過工匠在人間表現出來。所以,才會與人世間的獅子形像差異甚大。此乃神界之獸,非人間凡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神獸表現在人間,如龍與鳳,平常不可見,可是形像卻融彙凡間禽獸之優點。這也間接佐證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帶有神界的各種思想和理念。

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人做的事都能反映出這個人的心態、性格和人生閱歷。從修煉角度看,一個人做出來的任何東西都帶有本人的資訊,所以從雄獅的造像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工匠的心態,故宮裏雕刻獅王的工匠也可算是工匠之王了,因為沒有那樣的王者境界,也無法刻出這樣的王者之風。

欣賞神態各異的雄獅,我們不是在看獅子的本身,而是看獅子透露出來的神韻,表現在獅子之外的摸不著、看不到東西,也許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玄妙之處吧!

石獅所代表的內涵遠遠超越了它威猛的形像,更重要的,是在提醒人們它所代表的歷史和修行的因素,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修佛向善,返本歸真,從而啟迪人的佛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