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搶了女婿的牛?

作者:渝明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00
【字號】    
   標籤: tags: ,

隋朝時,張允濟在武陽縣做縣令。當時,武陽旁邊的元城縣有個人,把一頭母牛托給丈母娘家餵養,自己到外地打短工去了。幾年以後,那人從外地回來,到丈母娘家去討牛。只見當年的母牛已經生下了好幾頭小牛,大牛、小牛都養得肥圓滾壯,煞是可愛。

可是女婿一開口討牛,丈母娘卻翻臉不認人,硬說根本沒有這回事,她家裡這些牛都是老母牛生的,老母牛是她自己花錢買的。

那人急了,就到元城縣令去告狀。這個縣令是個糊塗官,升堂一問,見原告拿不出真憑實據,就把他訓斥一頓,再也不肯管了。

那人又氣又急,只好跑到武陽縣向縣令張允濟訴苦。張允濟說:「你們元城縣也有縣令,各人管各人的事,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那人只是哭,跪在地上一個勁地叩頭,說自己明明丟了一頭牛,如今反而被別人咬了一口,變成誣告,今後怎麼做人呢?越說越哭得厲害,非要堂上的清官大老爺替他作主,把案子審清不可。

(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允濟嘆了口氣,就答應試試看。於是吩咐差役把那人捆綁起來,用一塊布蒙住他的臉,然後押著他一起到元城縣他丈母娘家去,板著臉對她丈母娘說:「我們武陽縣抓到一個偷牛賊,他說偷的牛都載到你家,現在來搜查贓物。」

那個丈母娘一嚇,連忙分辯說:「冤枉呀!這是我女婿托我餵養的牛,我可不知道什麼贓物不贓物呀!」

「如若確是贓物,查出來怎麼辦?」

「那就罪加一等!」

張允濟這才讓手下把她女婿頭上的布拿掉,對她說:「好哇!你女婿就在這裡,你就把牛還給他吧!」丈母娘只好跪下叩頭,承認自己企圖吞占女婿財產的罪行。

元城縣令聽說了這件事,覺得十分慚愧。@*

資料來源:《新唐書.張允濟傳》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人汪道鼎述說:許玉年先生,是我的伯母舅。他學問淵博,能詩會畫,性格耿直無城府,急人之難唯恐不及,尤其愛才,見別人有一點長處讚不絕口。
  • 于仲文在少年時代,有一天,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丟失了一頭牛。兩家都傾巢出動分頭尋找,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
  • 明朝萬曆年間,永平縣有位孝子為人做工......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