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餘慶(二)

廣積善行 金榜題名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271
【字號】    
   標籤: tags: ,

清朝的彭定求,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喜讀聖賢書,其為學「以不欺為本,以踐行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養。從小常讀誦有關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書,平日樂善好施,不僅自己行善,還向周圍人勸善,講因果報應的事例。

後來,還將此類善書題為「元宰必讀書」,非謂讀此書可以作狀元宰相,而狀元宰相須不可不讀此類書。

彭定求的父親彭瓏,出任長寧(今廣東新豐)知縣,彭定求在家侍奉母親。彭瓏為官清正,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因他生性廉直,不肯阿諛奉迎,觸怒知府被冤枉入獄。

彭定求那年23歲,跋山涉水40餘天抵達長寧看望父親,他四處奔走為父伸冤,周圍人莫不為其孝心至誠所感動,彭瓏得以平冤昭雪。

彭定求考中會元,又在康熙十五年考中狀元。不久,出任日講起居注官,侍從康熙皇帝講經論史,隨同他參加各種重大活動,筆錄於簿。他學識淵博,研習修道的道理意義,嚴格奉持傳統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向世人講述儒、佛、道三教聖賢的事蹟,引導世人向善。

他常與人談論因果報應的事理及感應之說,提倡廣泛傳播有益於人心向善、能利益人、利於社會的善書,希望人人改過向善,使很多人受益。彭定求考中狀元、為官後,仍然天天讀誦聖賢書,用來作為端正身心、報效國家、造福百姓的聖典。

後來,彭定求的孫子彭啟豐再度先後考中會元、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後任職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他秉承祖志,提倡文教,直言敢諫,賑濟災民。其家善報不斷,中舉者多人,幾代富貴顯榮,當時之人稱是彭家幾代累積善行的報應,並以之作為勸人行善的範例。

禮部尚書嵇璜稱讚彭家祖孫狀元:「人間文福無雙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現在世界上音樂學院的聲樂教育,基本上教的是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美聲唱法。而在中國古代,有比這種美聲唱法更好的聲樂技術。
  • 古人相信因果,重義輕利,在他人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人,用慈悲心對待所有事物,其後果然善願得償,福德廣大。善人天佑,也是因為其盛德所致。
  • 北宋的錢若水,為人有器識能斷大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中記載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屬和助手)時,頂著上司的壓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