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余庆(二)

广积善行 金榜题名

作者:云浩
font print 人气: 271
【字号】    
   标签: tags: ,

清朝的彭定求,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喜读圣贤书,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养。从小常读诵有关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书,平日乐善好施,不仅自己行善,还向周围人劝善,讲因果报应的事例。

后来,还将此类善书题为“元宰必读书”,非谓读此书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须不可不读此类书。

彭定求的父亲彭珑,出任长宁(今广东新丰)知县,彭定求在家侍奉母亲。彭珑为官清正,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因他生性廉直,不肯阿谀奉迎,触怒知府被冤枉入狱。

彭定求那年23岁,跋山涉水40余天抵达长宁看望父亲,他四处奔走为父伸冤,周围人莫不为其孝心至诚所感动,彭珑得以平冤昭雪。

彭定求考中会元,又在康熙十五年考中状元。不久,出任日讲起居注官,侍从康熙皇帝讲经论史,随同他参加各种重大活动,笔录于簿。他学识渊博,研习修道的道理意义,严格奉持传统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向世人讲述儒、佛、道三教圣贤的事迹,引导世人向善。

他常与人谈论因果报应的事理及感应之说,提倡广泛传播有益于人心向善、能利益人、利于社会的善书,希望人人改过向善,使很多人受益。彭定求考中状元、为官后,仍然天天读诵圣贤书,用来作为端正身心、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圣典。

后来,彭定求的孙子彭启丰再度先后考中会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任职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他秉承祖志,提倡文教,直言敢谏,赈济灾民。其家善报不断,中举者多人,几代富贵显荣,当时之人称是彭家几代累积善行的报应,并以之作为劝人行善的范例。

礼部尚书嵇璜称赞彭家祖孙状元:“人间文福无双品,昭代科名第一家。”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现在世界上音乐学院的声乐教育,基本上教的是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美声唱法。而在中国古代,有比这种美声唱法更好的声乐技术。
  • 古人相信因果,重义轻利,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人,用慈悲心对待所有事物,其后果然善愿得偿,福德广大。善人天佑,也是因为其盛德所致。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