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損壽

作者:雲浩
font print 人氣: 397
【字號】    
   標籤: tags:

昔有合州的都吏孫亮,一天看見陰間的使者前來追捕他,孫亮說:「看相的人說我壽命是七十三歲,現在我才六十二歲,你是不是追錯了呢?」

使者說:「你做了三件不為人知應受天譴的事,所以才削去你十一年的壽命。你同郡的人馬清,因婚姻的事打官司,本來理由很正當,你卻故意使他受冤屈,不秉公辦事,所以減少壽命三年;公差孫侑本來沒有過錯,你為了討好太守,編造壞話使他遭到鞭打,又減少你三年壽命;你的姨母罵你,你推她使她摔倒在地,又減了你五年壽命,所以你的壽命到現在已經盡了。」

孫亮聽了,知道使者所說皆屬實,自己找不出話對答,於是就死了。

古語云:「人在做,天在看。」無論人怎麼自欺、欺人、害人,到最後必將自食苦果,因此說害人實是害己,壽夭隨時。所謂「算盡則死」,作惡之人被神明減除壽算,直至其壽算被減除盡了,也就是死期到了,而且是死有餘辜,還得隨著生前所造惡業而受苦報。

有人幹起壞事來毫無顧忌,須知「舉頭三尺有神明」,故大小之過無時可逃鑑察。行善延年,遭惡減壽,目的是教人要慎獨,知道有所警惕,勇於改過行善。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的處事哲學是五千年來積累的智慧結晶,也是儒家理念的傳承與發展。然而,在儒家還沒有被人們所普遍認識的中國上古時期,古人的心中就已經有了他們秉承著的原則與操守,他們把其稱之為「道」。
  • 《易經》一卦曰「謙」,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
  • 們常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現在文字上都是有著很深刻的內涵。現在談兩個成語「聞過則喜」和「文過飾非」。前一個「聞」是聽聞的聞,後一個「文」則是文章的文。這兩個詞所表達的是面對自身錯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