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佛法 枉為人師

font print 人氣: 712
【字號】    
   標籤: tags: , ,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的叔父紀婺庵,親自遇到一件事,他對紀曉嵐敘述道:有一個私塾教師,平日滿口仁義道德,行為卻十分鄙俗。他經常誹謗佛法,在道路中見到僧人也會出言不遜。

這天,有一位僧人來到學堂的附近,敲著木魚向周圍的居民化緣。那個教師從學堂出來對僧人訓斥說:「像你們這種人,平日盡講些歪理邪說欺騙百姓,我早就討厭極了。我們乃聖賢之徒,這裡是宣講仁義之地,你竟跑到這裡來要飯,休想!」

僧人說:「先生何苦如此相逼?」他仍然不走。

那個教師轉身從學堂裡拿出他平時體罰學生用的教鞭,朝著僧人狠狠的抽打。僧人從地上站起來,拍拍衣服就走,邊走邊說:「你這人太惡了!」僧人放在地上的一個大布袋子,還丟在那裡沒有帶走呢!

私塾的學生們見到僧人丟下的大布袋子很好奇,用手一摸,裡面裝的好像是銀錢之類的東西。

學生們就想打開布袋去拿,有人說:「這些錢我們要平分!」那個教師說:「先不要動,再等一會兒。那個僧人如果還不來,我們就打開先數清裡面一共有多少錢,再決定怎麼分,要聽我的話不許爭!」

於是,師生一邊望著大布袋一邊等待著。等了一會兒,教師說:「等到現在那僧人還不來,我們就打開布袋數錢吧!」剛剛把布袋打開,卻不料「嗡」的一聲,飛出許多大馬蜂,朝著那些積極要分錢的學生,特別是那個教師的臉上飛去。一時間,群蜂飛刺,眾人亂嚎!

很快,師生們面目皆非,腫得不像人樣了。這時周圍的居民聞聲趕來,驚問所以然之故。這時,那位僧人進到學堂問說:「你這個滿口仁義道德、竟敢誹謗佛法的教師,怎能帶著學生私分我的錢財呢?」說著提起他的大布袋子,就往外走。

僧人剛走出學堂門口,又轉回身來雙手合掌,對那個教師說:「冒犯您這位聖賢了,請原諒!」前來觀看的那許多居民,都咯咯地笑出聲來了。#

(以上譯述,事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二》)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書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鈕婆婆有個孫子叫萬兒,才五、六歲就跟著祖母一起到了關家。關家也有個男孩子,名字叫封六,年紀和萬兒差不多....
  • 朝時,張允濟在武陽縣做縣令。當時,武陽旁邊的元城縣有個人,把一頭母牛托給丈母娘家餵養,自己到外地打短工去了。幾年以後,那人從外地回來,到丈母娘家去討牛。只見當年的母牛已經生下了好幾頭小牛,大牛、小牛都養得肥圓滾壯,煞是可愛。
  • 思兢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為人聰明精細,有勇有謀。有一年,一個仇家控告崔思兢的堂兄崔宣謀反,這個罪名可不輕,一經查實就會滿門抄斬。朝廷收到控告狀後,委派御史張行岌主持審理這件案子。張行岌接手後,先派人把崔宣看押起來,準備著手進行調查。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