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色彩帶來希望

五藏、五行、五色對照表。(新唐人電視台)
font print 人氣: 1412
【字號】    
   標籤: tags: , ,

「神韻的色彩令人讚歎,色彩搭配令人叫絕。布料的運用、還有刺繡都是頂級,很有時尚感,我知道這是非常傳統的服飾,但我覺得與現代時尚相連,可以成為今天的時尚。神韻服飾展現的是永恆的美,永遠不會褪色。」——勞埃德·克萊恩( Lloyd Klein), 國際著名時裝設計師

************************************************************************

神韻舞臺上的色彩運用曾獲得許多藝術界人士的交口稱讚,在觀看演出之後,眾多時尚專業人士也獲得了設計創新上的靈感。其實,神韻的這種搭配服裝和天幕的色彩運用是建立在傳統審美之上的,是神韻與眾不同的九大特點之一。

中國傳統服飾的色彩是繽紛豐富的,傳統的染色工藝利用的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如茜草、梔子、紅花、蘇木、藍草等,以及大自然中的礦物,如絹雲母、石黃、石綠等,用這些天然的木、石提煉出的汁液,可以將絲、麻、布匹染上無窮無盡的不同顏色。「草木染」的技術可以追溯的年代非常古老,在周代時就已經有專門負責染料的「染人」了。

一提到中國古代服飾的顏色,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黃袍加身的皇帝、一襲黑色鎧甲的士兵,或是身著樸素布衣的百姓。其實中國古代顏色並不是這麼模式化而一成不變的。古人其實很喜歡穿色彩繽紛、豔麗的衣裳。當代人將已經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還原後,發現它們呈現的根本就不是氧化後的黑灰色,而是粉綠、朱紅、天藍、粉紅等明亮的七彩顏色,甚至還有當時在西方價比黃金的紫色。我們曾在古書中讀到過:「秦,色尚黑。」連崇尚黑色的秦朝士兵都穿著這麼繽紛的色彩,那麼其它朝代對於鮮豔色彩的偏好我們也就可想而知了。在最為人熟知的唐代的仕女畫中,儘管古畫已經褪色,仍然可見畫中仕女穿紅著綠,極其豔麗、極其華貴。

其實,在傳統的理念中,講究五色紛呈,五方正色——紅、黃、青、白、黑相互調配可以變化出無數間色。上衣多採用正色而下裳多採用間色。古人對五色的認識可以追溯至周代,五色的運用和禮儀、文化、甚至醫學都息息相關,而對於五色與人體、宇宙的關係,古人也發展出十分完備的體系。如紅、黃、青、白、黑對應著火、土、木、金、水五行,五行又對應著五臟、五種感情等,它們互相關聯相通,能夠起到相生相克的作用,所以,顏色的運用也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身體和心情。

這種理念同樣在現代科學研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證實了:譬如從電磁波譜中,我們得知,顏色的波長越短,頻率越高、能量越大。顏色是光存在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能量的形式,而能量可以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現代心理學家和醫學家還發現了一種顏色療法,不同的顏色可以帶來不同的情緒變化,可以刺激人產生不同的腦電波,也可以使不同的病症得到緩解。比如在治療疾病上,橙色對治療抑鬱症和哮喘有效果;紫色有助於減輕上癮症和偏頭痛;在心理療法上,黃色可引起人希望的情緒;淡綠色、淺黃色可使人情緒鎮靜、安適等等。所以,五彩繽紛的顏色對人的精神和身體的健康都能夠起到奇妙的功效。

當然,太過鮮豔的顏色、如大紅大綠的俗豔會讓人產生不協調的感受。但是在神韻設計師的妙手之下,明豔和雅致可以同時存在,互相調和、互相依附。協調而豔麗,繽紛又溫和的顏色令人在觀看演出時感到身心康泰,充滿正能量。

***

現代人看到的希臘、羅馬雕像都是白色的大理石,可是你知道嗎?希臘古典時代的雕像都是彩色的。無獨有偶,秦代兵馬俑身上的彩色在重見天日的那一刻非常迅速的剝落褪去了,只有當時的發掘者在一剎那間見識過它們的真容。彷彿是神明和古人的英靈刻意要隱藏這些關於古代顏色的秘密。但是,請不要擔心這些秘密會永遠被歷史的風塵掩埋。今天,神韻已經將傳統的顏色再一次呈現在舞臺的燈光下與世人的眼中。

(點擊閱讀原文)

——轉載自神韻藝術團網站

(神韻網站授權轉載,版權歸神韻藝術團所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 冥冥中有定數!唐代書生靈魂離體入了冥府,預知三年前程,還陽後果然靈驗!書生靈魂離體所見,只預見他此生未來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觸發我們深入追索:命運安排的根據為何呢?那麼命運不好的,又怎樣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問孝,孔子強調孝以恭敬為本(孝在於內心的敬愛);子夏問孝,孔子強調的則是外形(容色)的和悅。孔子的這些說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側重點不同,相互補充的,要貫通理解。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