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得失 如己得失

敬纸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康熙庭训是康熙教导皇子的家庭教育文章,其中不乏智慧圆明,道理深远的警句。摘录如下:

训曰: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这篇训的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立身处世,应当时时怀有宽容忍让之心。看见别人有称心如意的事情,就应该生起欢喜的心,为别人高兴;看见别人有失意困乏的事情,就应该生起怜悯的心,同情他、了解他。这种心态对自己实实在在是有益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嫉妒别人的成功,幸灾乐祸于别人的失败,又怎么与别人共处呢?这样做虽然对别人没有什么损害,却败坏了自己的道德。古人说过:“看到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有所得;看到别人有所失,就如同自己有所失。”存有这种心思的人,上天一定会保佑他。

康熙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二年,建立了很多丰功伟绩。庭训之语既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皇帝的告诫,因为将来的皇帝必定是从这些受到皇帝教育的皇子中产生的。那么从皇帝的角度看这篇庭训,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作为一国之君,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他当然是希望天下人都幸福,天下人都富裕。因为民之强弱决定着国家的强弱。民穷则国弱,民富则国强。那么人民有了得意的事,高兴的事,当然国君应该高兴啦。

当人民遭遇灾难,生活困苦时,国君当然会为之忧心,怜悯百姓,想尽办法帮助百姓渡过难关。民心才能由此稳定,国家才能由此稳定,这不是作为皇帝最受益的地方吗?

相反,如果皇帝总是与百姓的意愿相反,妒忌百姓的得意事,幸灾乐祸于百姓的失意事,恐怕百姓早就揭竿而起了,这不但是在败坏君王的德行,还在祸乱国家,真是可怕啊。所以说如果君王都能以百姓之乐为己乐,以百姓之苦为己忧,上天怎么会不保佑这样的好皇帝呢?

虽然此庭训为教导皇子之言,对于朝中大臣也是一样适用,因为皇子未成为皇帝之前,都是和大臣一样做着安民辅国的工作。朝臣之间,难免存在竞争,相互妒忌,甚至相互倾轧。

若能依庭训而行,则妒忌之心可消,人有即为我有,人失即为我失。与人肝胆相照,朋友必定众多,争斗之心,也就慢慢消失了。这对于修身养性是多么有益啊!而且朝臣之间最容易相互伤害之心也会把伤害减到最小。

当我们把别人的长处当作自己的长处时,显示的都是赞扬别人的优点,谁都不会讨厌这样的显示心,反而会觉得此人胸怀广大,可堪重任。这不就是在形成一个正气浩然,爱人如己的朝廷吗?于国于民,实为大大的好事一桩啊!对于那践行庭训之人,也必会得到上天的垂爱。

作为我等无官无财的普通百姓而言,此庭训实为为人处世之良方,济世安民之良药。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朋友从何处来,冤家从何处生。大抵都是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心太强,固执己见,以己为大,造成友少敌多。

若能放下成见,放下自我,以他人之乐为己乐,以他人长处为己长处,以他人危难为己危难,如此心胸必有神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的规律是喜欢善人的,当我们符合天道的规律,放下自我的同时,包容他人的优缺点,这不就是最好的得到神佑的方法吗?

道家讲“天人合一”,当我们的心胸与道接近,符合天道,符合人伦,符合宇宙特性的时候,我们就实实在在的受益了。当我们把这样的胸怀扩大到对待万事万物时,以天之乐为己乐,以天之忧为己忧,我们离得道也就不远了。

美好的道德源于广阔的心胸,此庭训意义深远,发人深思。无论对于朝堂之人,还是 普通百姓,都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天人合一”的路,让我们知道了得到上天佑护的道理,也让我们看到了康熙大帝的伟大胸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杨春光非常事件(组诗)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过迁善,所以他才伟大而英明。
  • 书生余某,浙江鄞县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梦见自己进入文昌宫,见文昌帝君亲自送一位身材魁伟的男子走出殿阁,前有旌旗仪仗开路,后有节幢长队护拥,真是威仪万方,十分气派。
  • 杨溥,明朝湖广石首,授以翰林编修,后为当朝首辅,以有雅操、质直廉静而出名,被后人誉为一代贤相。
  • 刘君良,是唐朝瀛州饶阳县人。刘家几代人都遵循孝义同住一起,兄弟之间虽已到了四代,但还如同亲兄弟一般,无论是一尺布,还是一斗米,每个人都没有私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