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果报应思想与古典小说道德教化(2)

作者 : 静远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二、洞明世事与人生

古人认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提出人生归属问题。意在警醒世人:且莫费尽心机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积德行善,修道向善才是真正心灵的归宿。如《南柯太守传》讲述一东平人淳于棼梦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甚有政绩,荣耀一时,后有檀萝国军来侵,淳于棼战败,不久公主亦病死,淳于棼遭国王疑忌而遣归。

一梦醒来,才发现适才所游之处“槐安国”和“檀萝国”乃一株古槐树下两处蚁穴,于是感人生之虚幻,遂栖心道门。后来成语即有所谓“南柯一梦”,比喻荣华富贵不过是人生梦幻。

与此典故类似的还有“黄粱一梦”(《枕中记》):卢生应举不第,但他渴望求得功名,遇一道士点化他,在梦中得到荣华富贵,历经大起大落,等到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卢生大彻大悟,世事终将一场空,于是入山修道,遂成仙道。

再如《红楼梦》中“梦”者,一切皆虚幻也;“红楼梦”者,红尘梦幻也。书中中心线索是一块灵石的经历,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幻为人身,后又引登彼岸。

书中的《鸟投林》告诉人们:世间万事有因,欠债必还,曲终人散;书中跛足道人在《好了歌》中罗列了炎凉世态中人情冷暖变化的种种现象;而甄士隐的注解则更进一步洞察了世事皆虚,并且看穿了世人的荒唐之处在于“反认他乡是故乡”。

喻示世人来头非比寻常,从天上而来,从远古走来,切勿迷失本来面目,抛弃对红楼的痴迷,梦醒时明心见性,返本归真。

《西游记》是一部觉悟之书,教化人们只有向善才是人生正道,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拜佛取经传东土的故事,展示的是人生的超越过程与圆满美好的结局。

他们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却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他们对佛法的坚定信仰鼓舞着后人。书中多次强调因果报应的思想,如“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等都是明显的说教。

具体事例如车迟国国王不敬佛遭到报应,孙悟空帮助除去妖精,解救了那些受妖精诬陷迫害的僧人,并劝谏国王“莫信妖邪,从此敬佛也敬道”;凤仙郡郡侯不敬天地使当地连年亢旱,孙悟空劝谏郡侯:“只有改过向善,敬奉神佛,感动上天,才会下雨。”郡侯悔过自新,领着文武官员天天念佛向善,祭拜天地,满城人民无一家一人不礼佛敬天,善声盈耳。上天于是普降甘霖。

《西游记》中还宣扬了佛法无边的思想,书中展现了瑰丽无比的神佛世界,无可比拟,令人神往。

《东游记》讲述了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启悟人们面对世事沧桑,一切如过往云烟,有的只是对人之为人的本体思考,对生命、宇宙奥秘的探求,对无限永恒境界的向往,看破红尘,抛弃名利,返回自己的先天本性,回到自己的本来的地方。(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扶桑拥有不少雅号,如朱槿、赤槿、日及、宋槿、照殿红、二红花等, 几乎终年花开满枝,红花绿叶相配,显得特别鲜艳照人, 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花卉。
  • 晴耕雨读”一语融会了三国时期一代高人诸葛亮的心血与人生智慧。在中国古代,农人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下雨天大家用来休闲,有志向的人则用来阅读诗书。幼时我在乡村偶尔也有看到冒雨耕作的人,在大雨滂沱之中施肥除草,但我总觉得那样的做法是逆天而行,得不偿失。
  • (shown)走进桃花林, 将世俗的尘嚣抛诸脑后, 沉浸在如诗如幻的仙境里,夫复何求?
  • 起汉唐大帝国,中华人无不豪情满怀。
  • 谦虚、忍耐其实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也是古人做人的必要之法。
  • 时想想人生真像是一部电影,在演绎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地产生额外的花絮。
  •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 社会教化随祭祀仪式的完成而完成,这也成为中华文明在民间的主要传承形式之一,不仅在于其对经典文明的代代传承;更在于其能够渗透到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人们修身正心,走出迷惘困顿。
  • 国时,魏国的法律规定:不许随便打猎,违者严厉惩处。
  • 熹字元晦,号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时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赋,不畏权贵。他学识渊博,对儒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等都有研究,著作颇丰,以弘扬道统思想为己任,强化“三纲五常”,一生热心于教育,无论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是孔子、孟子以来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朱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