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大将李靖 才德兼备

作者 : 云中君
font print 人气: 154
【字号】    
   标签: tags: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他是隋末唐初的将领,出身于官宦世家,也是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有“大唐军神”之誉。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其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父亲李诠任隋朝赵郡(今河北境内)太守,兄李端与其舅父韩擒虎都是隋朝名将。李靖自小涉猎群书,尤好兵法。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李靖原是隋臣,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曾生俘李靖,必欲杀之。太宗爱其才,力救获赦。太宗执政之后重用李靖,李靖也非常尽心报效,平息边患,使突厥、吐谷浑臣服,功盖当世。李靖不仅有平岭南、定江南、灭突厥、收吐浑的丰功伟绩,而且其为人、为将、为帅、为官之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在军事上,步战、水战、阵战、骑兵战、沙漠战均有创举,从无败绩;在政治上,不结私党、通力合作、善知进退,且体恤民情。他为李世民精兵简政、大兴商贸、开创盛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唐朝上元元年(760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弟子苏定方、徒孙裴行俭继承了他的衣钵,祖孙三大名将缔造了中国古代无往不胜的军事神话。唐太宗曾给予他高度评价:“尚书仆射代国公靖,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

出奇制胜 剿灭东突厥

贞观四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冒着严寒,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万万没想到唐军会突如其来,兵将相顾,无不大惊失色。他们判定:如果唐兵不倾国而来,李靖绝不会孤军深入,于是“一日数惊”。

李靖探知这一消息,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李靖迅即进击定襄,在夜幕掩护下,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之子杨正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李靖因军功进封代国公,赐物六百段及名马、宝器等。太宗高兴地对大臣说:“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颉利可汗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于是派执失思力入朝请罪,请求内附,并表示愿意入朝。其实,他内心尚犹豫未决,意欲赢得时间,苟延残喘,等到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卷土重来。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可汗入朝。

李靖率兵抵达白道,与李绩谋议说:“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路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在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商议已定,遂率军连夜出发,李绩继后而进。

李靖率军进至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这时,颉利可汗见到唐使臣,放松了戒备。李靖前锋苏定方率领的二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

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剿捕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想北过大漠,在碛口受李绩所阻,不能北逃,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不久,颉利可汗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获,并送到京师。东突厥从此宣告灭亡。

长途奔逐 大败吐谷浑

贞观八年(634年)十二月,发生了“吐谷浑进犯凉州”的事件,唐太宗决定兴兵反击,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奉命赴任之时,正值寒冬腊月季节。他一路踏着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今青海天峻)与吐谷浑交战,李道宗部大败吐谷浑,唐军首战告捷。

狡诈的吐谷浑可汗伏允一面往西败退,一面令人把野草烧光,以断绝唐军马草。干草已被烧光,春草尚未萌生,诸将大都认为战马瘦弱,不可长途追击。行军总管侯君集认为吐谷浑已“鼠逃鸟散,斥候亦绝,君臣携离,父子相失,取之易如拾芥,此而不乘,后必悔之”。李靖完全赞同他的意见,决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与薛万均、李大亮等从北道;侯君集、李道宗从南道──两路大军一齐进发。

李靖亲自率领的北路军进展顺利。不几天,其部将薛孤儿于曼头山(今属青海)击败吐谷浑军,杀其名王,用剿捕的大批牛羊充作军食。接着李靖的主力军也先后于牛心堆、赤水源两次大败吐谷浑军。侯君集、李道宗所率南路军进展也很迅速,深入荒漠二千余里。

这里荒无人烟,温差变化大,有时酷热难忍,有时寒冷得令人颤栗;有时无水,只能刺马饮血解渴。唐军克服了种种困难,长途奔逐,到了五月,终于在乌海(今青海兴海)追上了伏允可汗,又大败其军,俘获了其名王。薛万均等于赤海也打败了吐谷浑的天柱王军。

李靖命令各军继续进击,又连战告捷。李大亮军于蜀浑山击败吐谷浑军,获其名王二十人。部将执失思力也在居茹川击败吐谷浑军。唐军乘胜进军,经过积石山河源,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

部将契苾何力追击伏允可汗,破其牙帐,杀数千人,剿捕牛羊二十多万头,并俘虏其妻。伏允可汗率一千多骑兵逃到碛中,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部下纷纷离散。不久,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杀死天柱王,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了两个月的浴血奋战,平定了吐谷浑,并向京师告捷。

忍辱不辩解 知足勇退

李靖虽在战场上勇猛善战,叱咤风云,但却性情沉厚。御史大夫萧瑀妄加劾奏李靖治军无方,在袭破突厥颉利可汗牙帐时,一些珍宝文物被兵士们抢掠一空,请求司法部门予以审查。唐太宗虽一时不明缘由,特赦不得审查,但在李靖入见时,仍严加责备。

李靖却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太宗以其功劳大,加授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加实封户,通前为五百户。后来,唐太宗知道李靖受了诬告,又赐绢二千匹,并由兵部尚书晋升为右仆射,成为宰辅。

李靖在青少年时曾锐意进取,然而一旦富贵在身,又深惧盈满,能知足而退。贞观八年(634年)十月,担任宰相职务刚满四年的李靖即以足疾辞任,而且言辞恳切。唐太宗明白他的心意,并十分欣赏他的人品。

在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心怀不满。战事结束后,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令调查此事,弄清事实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此后,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图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诗经.周颂》中有许多赞颂、感恩之祷,周人相信敬虔的祈祷必蒙上帝垂听。如赞颂上天的光辉普照,永恒无限:“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感恩上帝造就生命,生人、养人、佑人,赐人规范,趋避诸善诸恶之道,如:“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立君师以佑民,立君以长之,立师以教之,以安定四方之民,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意思是昊天有成命,文武两王受之。
  • B>一、一张字条释纠纷
  • 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说起礼乐文明,这几乎就是一个完全抽像的概念。而我所谓之“抽像”,并非哲学意义上对某一事物在本质上的萃取与总结,那样的抽像反倒是好事。而今人对礼乐的“抽像”,却是完全抽掉了她的本象,既不知其表,更不识其本,这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 古语云:“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因果报应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儒道释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宇宙的法则和自然规律,儒家讲“人心不仁,天心不佑”;道家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因果报应思想更是佛家的根本思想之一。
  • 人们通常把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大类。但细究起来,其实,写意和写意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这里的“写意画”的“写意”与中国传统艺术之“写意”有着本质的区别。
  • “藏字石”经过专家们三次考察、鉴定,又有中共官方高层笔杆的定调,迅速引起中国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美国《侨报》、香港《南华早报》、《天津日报》、《广州日报》、《钱江晚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等十多家报纸,中央电视台一、七、十套节目、旅游卫视、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以及《中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近100家网站媒体先后对掌布“救星石”进行了报导,平塘奇石旅游热随起。
  • 约,南朝人,南齐东昏侯永元年间任司徒左长史。沈约左目重瞳,腰有紫痣,聪明过人,发明四声谱,藏书二万卷,是著名文人。
  • 古人认为世事无常,人生如梦,提出人生归属问题。意在警醒世人:且莫费尽心机贪求名利等身外之物,唯有积德行善,修道向善才是真正心灵的归宿。如《南柯太守传》讲述一东平人淳于棼梦入大槐安国,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年,甚有政绩,荣耀一时,后有檀萝国军来侵,淳于棼战败,不久公主亦病死,淳于棼遭国王疑忌而遣归。
  • 22年前,凭着对制琴艺术的热情,蔡明助抛下稳定工作,带着家人与朋友们的不理解,毅然前往意大利小提琴制作重镇——克雷莫纳(Cremona),希望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