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信仰

font print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总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信仰与文化之间是怎么个关系呢?我们就跟大家来探讨这个话题。

既然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文化的起源就是仰望上天的,信仰为本,道德为尊,是一种天、地、人为一体的文化,是整个自然和人类大融合的文化。因此古人敬天信神,“观天道以应人道”,人类的文化与信仰相伴而行,辉煌灿烂的文明中无不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古老的民族都是信神的。中国是神传文化的中心,被称作神州。华夏文明之所以长期繁荣、世代传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崇高智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敬天、敬德、修身、爱民等道德理念深植人心。

道,就是宇宙规律,是传统文化中各家学说、各个学派的总归宿和最高境界。古人认为,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是永恒不变的,人道必须符合天道,人心合天心,达到“天人合一”。

例如老子对道的感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而老子的清静、无为则是指万物复归于道的最佳状态。

孔子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认为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造就并赋予了人仁、义、礼、智等本性;佛家则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人通过佛法修炼可以回归神圣庄严的天国世界。

人不能离开信仰,否则将找不到心灵的归宿,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信仰是人对宇宙真理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作为行动的准则,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的坚定信念。

中国文化强调“悟”的过程,人在社会中,如果被物质利益所迷惑,失去了信念层面上“悟”的内容,就会陷入迷惘状态,只相信现实的享受,不相信未来,没有个体自我意识觉醒,没有敬畏的物件和价值标准,没有心灵的约束,便会为所欲为,最终失去道德的底线,所以传统文化中讲要“悟道做人”。

道德是约束人的心法,一切正教通过唤醒人们的良知本性,对人生真谛、生命乃至整个宇宙的意义、归宿等有正确的认知,来帮助人们达到对于道德意识的高度自觉,帮助人们从功名利禄的贪欲中超脱出来,努力完善道德,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来,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并得到神明的庇佑。

正教认为上天主宰着一切,人要信仰虔诚,心存谦卑,因为上帝创造的一切人在他面前没有可以夸口的。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儒、释、道三家,都有一个共同思想,那就是认为上天赋予了人德性:儒家称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或良知;道家称之为神性;佛家称之为佛性。

人可以通过教化而为善,通过修身以达天人合一,人神一体的境界。从儒家看来,强调崇仁尚礼,谦和恭敬,认为“天心存仁”,揭示了“人心不仁,天心不佑”的天地之理,注重用道德礼仪维护社会秩序,凝聚着“仁者爱人”的博爱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等,是一种入世的思想。

从道家看来,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人要修真养性,返本归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才能做到静则生慧,最后修成真人;从佛家来看,说佛性人人有之,由于在世间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觉,通过修炼、不断升华可修成佛,得善果。

佛道两家更强调修身以脱离人世的出世思想。而三家思想都告诫人们:敬天信神,修德向善,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

历史上的道德高尚之人,都是真理和道义的实践者、传播者和修身的典范。如上古“五帝”顺天而治,修身证道,使当时的人们都自觉信仰尊奉大道,天下清平而祥和。

三教圣人教化众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通过观察天象,能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如诸葛亮写了《马前课》、邵雍写了《梅花诗》、刘伯温写了《烧饼歌》等。

唐太宗严于律己、虚怀若谷,开创了贞观之治--一代天朝盛世;再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等文学家也同时都是修炼人,他们无不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天地之道相一致,他们对人生真谛、宇宙的感悟及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成就无不体现出其高洁的人品,而崇高的信仰是其成就的关键。

中国古人对天有着无限的崇敬,相信人是神造的,神传文化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正统信仰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积淀了深沉广博的传统,这些都引导着人们以道德水准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节, 操也”(《说文解字》),指气节、节操等。气节是重要的做人理念,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高尚人格,表现为坚持真理和正义,在任何环境中都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 曹彬是宋朝开国大将,为宋朝统一了西蜀和南唐。他虽然是威震天下的大将军,却生性仁厚。
  • 清代时,有一县丞候补去江苏,委任他接替前任县丞管辖四个团镇。他携带家眷赴任,到任时,前任官因病已亡故。这一年遭水灾,朝廷下令一方面免除百姓钱粮,一方面由政府发放赈济。
  • 语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做到真实无妄、诚实无欺,因此古人常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 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他生于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是沛国谯(今安徽谯州)人。史书记载华佗活了六十四岁。
  •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丰富、内涵最大的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甚至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
  • 石雕为雕刻艺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最常见的要数石狮雕刻。在古代,石狮多见于佛教寺庙,帝王将相的府邸,或者是官府的衙门,到了元代以后 一般百姓才开始使用。
  •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亦是气功养生的实践家。他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他活到一百四十一岁才仙游。孙思邈少时因病学医,博通经史 百家学说,七岁时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被人称为“圣童”。
  • 德性是上天赋予人的良知本性,是人生命本质中最美好的东西。因此能够保持善性和不断升华道德,就是人最应该力行的。君子喜欢看善书、行善事,不仅自己行善,而且提倡、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使人觉悟而由此带来福祉,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所以古语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中国古书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因果报应的内容,行善济人得善报,行恶害人有恶报,倡导人们遵循天理,多行善事,才会有好的际遇。由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应“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