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

古琴 神人传递的媒介

作者:古音
font print 人气: 553
【字号】    
   标签: tags: ,

琴棋书画为中国文人四艺,而琴居首位。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

根据桓谭《新论.琴道篇》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说,“琴”的构造象征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既然是由圣贤所制造,“琴”理所当然的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例如:“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琴”最初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来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内涵。

至于古琴上的徽位,宋朝崔遵度的《琴笺》中有这样的说明:“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原来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

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无怪乎《乐托.魏文侯》篇中提到:“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也就 是说透过琴瑟丝弦乐器的温柔音色,可以联系正直、惇厚的志义之臣。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古代的文人贤士们,常以擅弹古琴而闻名于世,我们所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时期著名的民间音乐家伯牙在蓬莱岛上的学琴经验,让我们体会了“静观天地,师法自然”的智慧。

另三国时代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以悠然弹奏古琴时,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智退了司马懿的十万大军。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嵇康精于琴艺,虽然遭到司马昭的诬陷,但在临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广陵绝响,感天动地,惊鬼泣神。

这些都是历代著名的琴家轶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对于古琴艺术的精神境域。

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等,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

“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象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 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明代《神奇秘谱》在序中,即开宗明义指出:“然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 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 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记载的这段话,替“琴”的内涵做了最佳的注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 “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

古人藉由古琴艺术体现出人世间的优美、崇高与睿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与“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它中国乐器,更深入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一种修道人特有的神人传递的精神境界。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而且每一朝代的乐器都各有千秋,不尽相同。
  • 远古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野兽共存、共食,也像野兽一样,经常死于自然灾害。
  • 元之因喝酒过度醉死,三天后竟活过来了,告诉人们他去了和神国!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由于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芦挖制而成,所以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乐器。考古学家发现2,400年前诸侯国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