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饥救溺 福泽绵长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396
【字号】    
   标签: tags:

广东鼎湖山庆云寺的主持大慧长老,养气悟道的工夫相当深厚,知道一些天机。他七十多岁时,仍然仙风道骨。虽然他精通医术和相面,却不随便轻易表现。

当时,高要县的县令来到庆云寺游览,随行的有位姓刘的幕僚官,因为与大慧长老熟悉,知道他精于命理,便告诉县令,县令便请大慧长老为自己看相。大慧长老推辞不了,只好勉强答应县令的请求。

他请县令闲坐休息、心情放松,自己定神看过后,便告诉县令说:“生灵操在手,积德能保寿。”县令又问:“我的前途如何呢?”大慧长老微笑地说:“老衲愚昧,不敢预言您的前程。大德之人自有福泽。只要您能保持虔诚的仁爱心,便是县民的大幸。”

县令知道大慧长老不轻易畅谈,又见他说话很含蓄,于是茗茶完毕后,便请刘幕僚官私下去探问玄机。

大慧长老坦白告诉刘幕僚官:“老衲观看县令的相,发现他脸上的光华和瑞气已经消失了,呈现灰黑色的气,他的寿命恐怕不出一年。幸好原来的气色尚未退尽,表示:险中有救,命不该绝。

他身为百里的父母官,举手投足,布施政令,关系着百姓的性命安危。如果他本着一念的善心,济人助人,未尝不可以造福万民。所以老衲最后断言他积德保寿,并不是空口乱说话啊!”

刘幕僚官一直点头说:“是!”他不敢直接把话禀告县令,只是委婉地告诉县令:“老僧的意思是,尊县在数个月内,必须做出一件拯救许多苍生的善事,才可以增长寿元!”

不久,西潦一带泛滥成灾。洪水在一夜之间涨了数尺,淹没了农田,接着又淹浸许多房屋。不少灾民身溺水中,急声呼救。县令急忙赶到附近的高岗瞭望,惊心惨目,一时无法处理善后。

只见年壮而且勇敢的乡民纷纷驾小船逃命,但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婴儿却没有援救,任他们在水中浮沉。见到这种情景,县令突然下令:救起一位小孩的人,可以获赏一两银子,多救多赏。

于是,有船的人家相继出动拯救小孩,一共救了四百多位孩子。随后县令又开仓赈济、安置灾民,使很多百姓得以活命。

后来,县令升任惠州的知府。当他路过罗浮山时,又会晤了大慧长老。大慧长老一看见他便说:“善心人终于得到报应,您的福泽以后绵长了。”

人生在世,寿夭贪富,虽说命中注定,但也可以靠行善积德来改运。所以说,心为一身之主,心善则命善,心恶则命恶,欲知吉凶祸福,但问自心便知。如有的人任意非为,种下罪根,虽本有福而终得凶灾,难逃因果报应之理。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俗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居心太过歹毒,等于自找绝路”,这些有益的话,听得进心中是有好处的。
  • 六十年代淮北平原出了一个神医姓贾,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病时常以因果教化人.....
  • 僧人因为一念,让自己免遭杀戮,贼人也因此改过自新了......
  • 人能一心向善,遵循天理,济人利人,才会有好的机遇和前程。天地神明鉴察,丝毫不爽。境由心造,境随心转,人的命运与祸福,都是取决于自己心念行为的结果,因为天道对于善恶的果报,必定是如影随形!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冥冥中有定数!唐代书生灵魂离体入了冥府,预知三年前程,还阳后果然灵验!书生灵魂离体所见,只预见他此生未来生命之果而未得其因;触发我们深入追索:命运安排的根据为何呢?那么命运不好的,又怎样能改命呢?
  • 有意思的是,子游问孝,孔子强调孝以恭敬为本(孝在于内心的敬爱);子夏问孝,孔子强调的则是外形(容色)的和悦。孔子的这些说法,不是相互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的,要贯通理解。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