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 东西方现代诗的领航者

巫石吉
font print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

歌德的感情世界丰富多采,几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更是精彩了他的创作。即使年届古稀,身心仍未衰退,精神视野亦增,七十三岁那年,仍热烈追求一位十七岁少女遭拒,于是写下晚年抒情杰作《马伦巴悲歌》。歌德曾表白:“我的一生——完全沈浸在爱情里;也就是说,我的作品全是为了爱情。如果没有了爱,没有了情,我是写不出什么东西的。”由此可见,歌德浪漫多感的性格。

  歌德这样的一位伟人其成就似乎与生俱来,但无论其天赋与境遇多优越,能使他经历许多困境,仍不断完成许多杰作的却是他无比的坚毅、努力与真诚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与和谐的精神,重视人的创造性和生产活动,歌德所有的作品都流露其一生的足迹与智慧,所揭示的人类形象至今仍我们指引脱离人生枯竭的方向,为人类灌注智慧的泉源。

  一八三二年春,这位大文豪安详的结束其辉煌的一生,享年八十三岁。

  歌德的旷世巨作【浮士德】是歌德在二十四岁起稿,直至八十二岁才完成的诗剧,被誉为德国文学最崇高之作,是德意志精神,更是全人类精神的不朽表现。

  学习超越自我,塞内加说过:“能征服自己,才是最强的人。”这不只是为今天或明天而有的挑战。这已经是一切精神中最精、最新、最有力量和最坚忍者。

这就是歌德,诚如他所说的:“永恒不朽的大法则,我尊崇的;因此,吾人便能够使一己之存在,完成于宇宙的大循环当中。”他的一生作品无数,如小说【爱力】、【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剧本【伊菲格尼】、【达梭】,诗集【西东诗集】、【赫尔曼与杜罗特】等等杰作。

日复一日,就是永恒轮回的证明。生命若环,世代相扣,存在无垠绵绵似浮云。任何境地与刹那间都有无限价值,因为那些正是永恒之表明。

一切皆梦幻,一切皆泡影,一切皆曾经有过,一切皆循环不已,一切皆永恒如心之灵魂。

在浮士德中,歌德的确非常强调人在世需要竭力克服堕落、努力向上,并为更多人谋得幸福,可是歌德还是强调,人不可能成为上帝,越是有理想性格的人,这一生就越需要经历谦卑的洗练。

  歌德认为,我们这一生不可能有任何意愿,是完美无缺不具有任何伤害性的。但他相信上帝的怜悯与爱,悔罪与这一生奋斗的过程,上帝会纪念,并接纳进永恒、给我们恩宠。

歌德年纪轻轻就显露才气,能够赋诗为文,虽然大学时在父亲的要求下攻读法律,也不减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并结交了不少志趣相投的朋友。不过,在歌德的内心,其实一直犹豫着,到底自己该当个诗人,还是画家?

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答案,一直到歌德三十七岁,他才终于采取行动,启程前往当时的文艺之都意大利,他希望透过这次的游历和见识,知道自己有没有成为画家的天命。

在意大利停留的两年间,歌德全心汲取艺术的养分,和画家朋友交游,也努力研习绘画技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领悟到,自己其实更适合当诗人,而非画家。于是他也就潇洒地放下画笔,从此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这样的歌德启示我们,真理会找到它自己(Truth reveals itself)——只要真心真意并全心全意的去寻求,不怕找不到人生的答案。

正如印度诗圣泰戈尔所说的:“所有民族都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东西展示在世人面前。……要抱有伟大的胸怀,超越眼前的局部需要,自觉地承担起把本国文化精神的硕果奉献给世界。”这种文学创作的视野不只在歌德身上看得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胡适先生,以及后来日本的川端康成,无不是如此。

我会提到胡适先生,也是最近的事。去年为了将第一本书出版,几乎穷尽毕生之力,其实受到胡适先生所着【四十自述】一书的启发不少,胡适先生是一位近代的圣人、大师和爱国者。他的智慧卓越,胸襟开阔,兴趣广博。他曾说哲学是他的职业,文学是他的娱乐,政治是他的义务。

据与胡适先生十分接近的胡颂平先生说:胡适先生有天分与才气,又努力;看书很快,记忆力又强,他没有什么消遣,读书就是他唯一的消遣。因为白天忙,他常在夜深入静时读书,忘了睡眠。胡适先生的学生蒋复璁先生追忆他的老师说:“他的讲演是有训练的,所以他的声浪,姿势都有讲究。”“他无论何事,都用心研究,全力以赴,决不马虎。先总统蒋公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家是国家之宝,则胡适先生实是宝中之宝。”

胡适先生是中国新诗的开山祖师,他自己则戏称为-新诗老祖宗。胡适先生与新诗,这其中自有着很大的因缘值得我们去探索;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先生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不置可否,然而由经典文言文与中国古诗词转变为新诗,原本就非一易事。但我举胡适先生的新诗一首,让大家回想当时时空下的中国新诗是何种风貌:

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或许能从中感受新旧时期的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追逐梦想新诗的胡适先生,宛如歌德被西方文人推崇为现代欧洲的诗风。然而他们均有一特点足堪启示我们,想要成为世界性的文豪,想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个难以撼动的立足点,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乡土或文化,必须植基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寻求成长!

当年胡适先生的知名度享誉国际,确是不争的事实。他的学生傅斯年,还是台湾大学最有名望的校长,足以想见他的影响力之大。

前立法委员胡秋原先生说胡适先生有三大贡献:“一是白话文学之鼓吹,二是自由主义之坚持,三是科学方法与批评精神之提倡。”史学家兼外交家蒋廷黻博士说:“保守主义者忠于中国的过去,胡适先生则忠于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他要求现代和后代的中国人向前看,不要向后看。他希望中国人达到新的崇高成就,而不是自满于古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因此,他的思想是启示我们以新的更大的努力,去发展一个比过去更辉煌的中国文化。”

曾经担任外交部长的王世杰博士说:“胡适先生是一个最进步的爱国主义者,他最关心政治问题,他的关心高于一般实际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但是他却不愿意做官或从事实际政治活动。他评论政治或参加政治工作,最富于责任心,也最有勇气。恬淡不一定是伟大,恬淡而有极大的勇气和责任心,才是伟大。”

胡适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读大学时的论文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但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蔡元培赞扬胡适先生《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先生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凡此种种有关后人对于胡适先生的评价,是全面性的赞誉。

当然啦!诗是最幸福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善良的瞬间的纪录。

  诗,可以使世间至善至美的一切永垂不朽;真的,诗是神圣的东西。它自己就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周边;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须溯源到它。它同时是一切其它思想体系的根和花朵。

藉由简短数语,通古论今探索两位代表东西方现代诗的领航者,哲人斯已远,千载有余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莎士比亚书店
    那些年,我们没钱买书,都是从莎士比亚书店的租书图书馆借书看的。那是希微亚.毕奇在欧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号开的一家书店兼图书馆。在一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有那么一个温暖、愉悦的所在,冬天还有一个大壁炉,桌上、书架上,满坑满谷的书,橱窗里则陈列新书,墙上挂着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过世,有些还健在。照片都像是随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过世的,看起来也觉得他们曾认真活过。
  • 老村长告诉我,她的婆婆是一个非常善良的长辈,在以前大家忙着在外工作时,伐伊不但是收自家的衣服,也会收全部落的衣服,并且还放到雨水滴不到的地方……
  • 读国小时,每天穿“皮鞋”沿牛车路到学校,牛车路蜿蜒而行,走到一半,若穿过两百多公尺的田埂,可以减少一公里左右的行程,虽然农田主人好心的将田埂做得较平常的田埂大三倍。
  • 每个星期一是成衣市场的固定批发日,来自各地的小贩带着超级大袋子,穿梭在各家商店中,比较衣服品质的好、坏,价钱也在你来我往的喊价中降至合宜价位。
  • 漫漫人生,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坠落时,能有人在下面接住。然而,开始学习去接住他人,才是成为一个大人的必经历程。
  • 做为一个大人,应该以我之名,为自己做决定;承担责任;享受生而为人的快乐;与久违的自己重逢,感谢自己受过的伤、流过的泪、坚持的梦想……
  • 我不是美食者,祇要合情趣的都吃,近在厝边,远处也有些常常思念的饮食料理的朋友,所以,两肩担一口,台北通街走。但每次出门访问,就多一次感慨,过去的古早味越来越少了。
  • 中华商场初建和繁盛时期,出现的各地小吃,都保持各自特殊的地方风味,其中涵隐着载不动的沉重乡愁。这是近几十年台湾饮食发展,非常重要的转折。
  •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 李欧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