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京韵大鼓系列《取荥阳》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说明】:《取荥阳》一古段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趁韩信出战,荥阳城内战力空虚之际围困刘邦,内容将楚汉相争的来龙去脉交代的十分清楚,加上此段鼓曲中包含有京剧中“西皮摇板”的唱腔,更增添了人物语气上的戏剧性。这篇《取荥阳》很特别,可以说是迄今发现唯一使用“摇板”的京韵大鼓曲目!

【唱词介绍】︰
堪叹兴邦与丧邦,讲什么豪杰称的什么刚强。
长江水后浪催前浪,今古英雄枉争强。
秦始皇无道却有道,修下长城挡胡人的边墙。
南修五岭工程浩大,东填大海西建阿房。
焚书坑儒民皆怨,行在沙丘丧无常。
到后来胡亥即位荒贪酒色,勾惹起天下众诸侯各动刀枪。

表的是刘邦在沛县兴人马,剑斩白蛇天下名扬。
项羽在会稽城胸怀大志,拔山举鼎盖世无双。
又收下桓楚虞婴双员将,八千子弟尽归降。
九战章邯秦国将,破釜沉舟渡漳河。
聘请范增为谋士,先立下江东楚怀王。

到后来刘项两家兴人马,两路分兵聚咸阳。
受王命先到为君把江山掌,后到为臣不必逞强。
那刘邦处世多仁义,到处相迎俱归降。
锁闭官门还居坝上,等的是天下诸侯到来大家商量。

那项羽为江山摆下了鸿门宴,多亏樊哙救走了刘邦。
他把天下诸侯任意封赏,在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
杀死了秦王他刨了坟墓,一把火烧了宫殿阿房。
将刘邦明封暗贬褒中去,来了个晓阴阳、知胜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和,韩国的先生他姓张名良字子房。

张良他火焚栈道绝归路,一心灭楚兴汉邦。
月下卖剑访韩信,顺说韩信弃走咸阳。
韩信弃楚归大汉,到了褒中,遇见萧何滕公三举韩信于汉王。
登台拜帅兴人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智取三关如席卷,并不费吹灰之力得占咸阳。

只因为错用魏豹为大将,在彭城大战将损兵伤。
刘邦折兵三十万,只落得藏锋养锐退守荥阳。
多亏张良诓来韩信,用车轮战一阵败走了霸王。
重瞳未灭燕赵反,韩元帅带领着强兵猛将去扫燕邦。

只顾韩信燕赵往,范增晋见楚霸王。
趁虚攻打兴人马,楚项羽带领儿郎围困荥阳。
霸王亲身来讨战,叫声儿郎听端详。
急忙城下去禀报,叫刘邦献城快投降。
牙崩半个说不字,管教他玉石俱焚尽皆亡!

城上的众儿郎哪敢怠慢,缕顺马道下城墙。
急忙来到黄罗帐,报!往上叩头尊我王。
霸王亲身来讨战,口口声声教归降。
刘邦摆手说再探,眼望先生尊子房。
先生快展擎天策,退去强敌在疆场。

张良闻听腮带笑,主公不要心内慌。
这本是范增一小策,看看动静再商量。
外边快鞴逍遥马,左有陈平右有张良。
君臣三人把马上,顿辔加鞭抖丝缰。
来在城楼下坐骑,从人接马站一旁。

刘邦手扶垛口望,见兵山将海闹嚷嚷。
疆场站定一员将,真个是兽中麒麟鸟内凤凰。
看罢多时认得了,原来是彭城楚霸王。
刘邦在城头高秉手,尊霸王、可安康。

(西皮摇板)
霸王抬头用目望,城头站定小刘邦。
左有陈平狗奸党,右边站定张子房。
用枪一指城头上,开言骂声小刘邦。
你本是低微一亭长,平步登云上天堂。
孤王待你恩情广,封你褒中为汉王。
荣华富贵你不享,胆大包天取了我的咸阳。
到而今势穷力尽遭了围困,我看归降不归降!

刘邦城头把话讲,尊声彭城楚霸王。
咱二人征秦把业创,分茅列土古之常。
奉王命先到为君江山掌,后到为臣不必逞强。
你不该复王业多狂妄,你不该弑死江东楚怀王。
量你总有千员将,汉刘邦怎能把你降。

(京韵大鼓)
霸王闻听火往上撞,匹夫说话敢逞强!
鸿门宴,将你放,漏网之鱼你逞的什么强!
你父太公在罗网,吕氏现在笼内装。(“吕氏”一作“你母”,但与下文不符。)
手拍胸膛想一想,看你归降不归降。
刘邦闻听多欢畅,尊一声彭城楚霸王。
咱二人昔日曾结拜,胜似同胞共五常。
老父妻房被你养,忍心杀害碍何妨!
劝你早退兵和将,怕的是韩信回来反着忙。

霸王火起高千丈,盼咐手下众儿郎。
荥阳与我齐围上,休要放走小刘邦。
一声令下如山倒,大小三军各个忙。
将佐兵丁分部位,按定那干坎艮震巽离坤兑、休生伤景杜死惊开,八卦九宫各站一方。
荥阳城围住了刘汉主,
准备着火焚纪信,逃走汉刘邦!

﹙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此一历史悠远的大鼓曲文中,大量描述了在清代咸丰初年就已经成名的高腔艺人所唱曲目,几乎各个唱班都评点一通,后人也据此推断出本曲编写必定早于1840年,距今近两世纪。
    鉴古知今,读者可由其中发想及体会,在这一两百年间持续不变的人伦义理与家庭价值,由此观之当时的社会动态,更是耐人寻味。
  • 《佳人送饭》是早期的京韵大鼓曲目,全本已经失传。以下短短的片段也只是霍明亮之子约在半个世纪之前﹙1961年﹚的仿唱录音整理所留。
  • 《蒙正归窑》又叫作《吕蒙正》,他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担任宰相,这个人襟怀宽广、度量如海,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里的那位北宋名相。他曾经度过一段“日投僧院,夜宿寒窑,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上人憎下人厌…”的日子,结果到最后官至极品,位列三公。
    因为吕蒙正的人生太过戏剧化,他的姻缘也是经由神人指点,靠绣球招亲而成的美事,加上这样的故事具有正面教化功能,所以许多戏曲、文学都以吕蒙正为主题,历代联演不衰。
  • 《俩口争灯》 是民间俗曲,在京韵大鼓曲种中是早年曾流行的曲目。此一鼓本使用“花辙”的演唱方式,头尾两段使用“言前辙”,中间分别使用了“江洋”、“梭波”、“中东”、“由求”等辙韵,显然是非常早期的曲本。
    主角借着两夫妻夜间灯下的斗智问答,带出当时有趣的谜语典故,是老少咸宜的一段鼓曲。
  • 《古城会》的内容介绍关公他护送着二皇嫂的座车离开曹营,在过五关斩六将后,一路兵疲马倦来到古城,不但得不到守将张飞的信任,还在城下面临了身后曹营追将蔡阳的袭击,关公往前入不得关,往后又没有临战的胜算,在这种情形下的剧情有精彩的发展,乃是京韵大鼓的名段。
  • 此篇《华容道》是早年常用曲本,叙事的角度由曾操残兵败退一面入手,与另一派的常用曲本以孔明、关羽为主角叙述的方式不同,是早期艺人张小轩的重要代表曲目。张小轩在百年﹙l908﹚ 前曾灌制唱片一面,选择中心段落唱词四十四句,保存了张派唱法的精彩片段。
  • 《 层层见喜》 是早期京韵大鼓常唱的小段,全段都用顶针格。﹙顶针,是指在语文中,同用一个字或短语或句子,上传下接的一种修辞技巧叫做顶针。顶针格有桥梁、过场的作用,特色是节奏紧凑,可以增加紧张恢谐的趣味性。﹚
    至于“小段”则是作为演唱正式曲目之前的“帽儿”,本曲种早已无人演出。
  • 《木兰从军》又叫作《代父从军》或是《花木兰》,原来为清代子弟书的曲目,是老一辈的艺人白云鹏的代表作。
  • 《木兰从军》又叫作《代父从军》或是《花木兰》,原来为清代子弟书的曲目,是老一辈的艺人白云鹏的代表作。
  • 《宝玉哭黛玉》出自清代子弟书作者韩小窗所作《露泪缘》第十回<哭玉>,基本使用了子弟书的原文,差别不大,本曲也是白云鹏的代表作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