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雄心 要建立在 企业品德上

文/高希均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

在东方社会中,最常听到的是:“我们缺资源、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缺政府的扶植、缺低利的贷款……”事实上,最缺的是人才,更缺的是人品;反映在企业经营上的,就是缺“企业伦理”(或“企业品德”)。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对人才有严格的要求。他指出:除了教育程度、分析能力、实事求是、想像力、领导力、冲劲,“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品德与动机,因为愈是聪明的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可能愈大。”

落实企业伦理

千年以来,“情、理、法”维系着社会的安定与伦理。

与情理法相左的情况出现时,我们称之为“寡情”、“悖理”、“违法”。情理法中的“情”与“理”,与当前大家关心的企业“伦理”(或道德、或品德、或形象)格外相关。

“伦理”(Ethics)在中外的哲学文献中,可以出现很多严格的定义与界限。在本文中,“伦理”(或品德)是广泛的指陈:

(1)从道德观点来做“对”与“错”的判断。

(2)人际之间的一种是非行为的准则。

(3)符合社会上公认的一种正确行为与举止。

对台湾社会最实用的定义也许是孙震教授所鼓吹的:“伦理就是理当如此,是不该讲利害的。”(参阅《人生在世:善心、公义与制度》第四篇,联经,二○○三年。)

就企业而言,“伦理”所牵涉的对象有三大范围:

(1)与产品及业务相关:消费者、供应商、采购者、竞争者、融资者等。

(2)与企业内部相关:会计人员、采购人员、董事、股东、员工等。

(3)与经营环境相关:政府官员与民代、税务机构、利益团体、媒体、社区。

因此,面对这种风险,管理良好的公司,就会订定严格的公司营运准则,与公司的企业伦理。这两者就构成了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公司文化”。

具体来说,推动企业伦理,常常会从多方面同时着手:

(1)订定严格的员工“可做”与“不可做”的准则。

(2)设立独立性的业务督导部门,包括采购、人事、招标、财务、管理。

(3)高层主管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4)加强员工道德训练与参与。

(5)董事会决策透明化,增设外部董事。

(6)以利润之一定比率回馈社会(或社区)。

台积电的例子

二○○二年一月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远见人物论坛”上做了一场重要演讲。其中部分谈及台积电的企业伦理,值得摘录。

张董事长说:我的经营理念有三个基石:一个是愿景;一个是理念;另外一个是策略。

我们的经营理念,一共有十项。首先是“商业道德”,这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其余的九项分别是“专注本业”、“国际化”、“长期策略”、“客户至上”、“品质”、“创新”、“挑战性的工作环境”、“开放型的管理”,以及“兼顾员工及股东”。

“商业道德”代表公司的品格,是我们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念,也是执行业务时必须遵守的法则。

所谓“高度职业道德”是:第一、我们说真话。第二、我们不夸张、不作秀。第三、对客户我们不轻易承诺,一旦做出承诺,必定不计代价,全力以赴。第四、对同业我们在合法范围内全力竞争,但绝不恶意中伤,同时我们也尊重同业的智慧财产权。第五、对供应商我们以客观、清廉、公正的态度进行挑选及合作。任何人假使拿回扣,我们非但是开除,而且是要起诉的。在公司内部,我们绝不容许贪污;不容许在公司内有派系或小圈圈产生;也不容许“公司政治”(company politics)的形成。

至于我们用人的首要条件是品格与才能,绝不是关系。

在我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我发现“好的道德等于好的生意”(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

摘自《我们的V型选择》 天下文化 提供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步调飞快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渴望体验与他人有美好的互动,约翰‧麦斯威尔在《人生一定要沾锅》一书中,提出二十五项人际原则让人们学习,以创造共赢人生。
  • 做了几年妈妈,心怡更成熟了。这本《我的孩子变了!》描述与青少年家庭会谈的现场,也再度展现出她的个人风貌与专业素养。
  • 为了维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妈妈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难过的家庭故事。

    维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级学生,因为患了忧郁症,高三下开始陆续请长假,不愿意上学。最后,学校顾念其以往表现优异,勉为其难颁发毕业证书给她。当年的升学方式仅有大学联招,想当然耳,维宜没有顺利考上大学,这个挫折对她与家人来说,均是重大打击。

  • 在三峡拓垦“草盛园”,回台北主编《汉方LIFE》,或许是盛璘从美国回来这两年多,周遭亲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园一隅随兴栽植的农耕方式,以及杂志月刊提倡的现代健康养生观念,都让我比以前更好奇,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编辑,最近在实践何种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个庭院,不大,约二十来坪,两年前提供出来让克里斯多夫打造朴门示范花园:“野”心花园(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树下一角,安放几张椅子,就地举办朴门课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请大家去野心花园帮忙。
  • 我所认识的赵可式教授是个古道热肠、积极进取的人,凡是她认为值得做的事,她总是义无反顾、全力投入。

    赵教授曾数次被成大师生选为教学优良老师。过去几年来,她在成大开授的“医师与生死”与“从医学看生死”这两门课,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师教学时必须要能显现其热诚才能感动学生,燃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赵教授的课堂上,我总是感受到她散发出的一股难以抵挡的热力。

  • 医师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亲朋好友。医师有凡人的感情与理性,也有属于凡人的身体、心理与灵性,脱下白袍,他与一般人无异——会生病、会死亡。

    前三章是医师面对自己所诊治的病人临终与死亡时之态度,本章就将焦点回到医师本身,探讨医师在面对自己亲友死亡时之态度,同时探讨医师本身的生死哲学观。

  • 第一次听人说起青松谷东会,我好羡慕,那之前才刚尝过一次果树认养彻底失败的滋味,当时我以一棵果树五千元的代价,让消费者认养,我担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欢迎认养者随时来“斗脚手”。消息寄给朋友,朋友再传给朋友,收到二十多个认养订单,但没人依约预先付款,当然也没人说要来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们买米的那个……”“喂!请问你们是不是有在卖米……”自从接下谷东俱乐部田间管理员的棒子之后,每个月总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电话。咦?谷东俱乐部难道不是标榜说,让吃米的消费者,有机会透过“委托耕作”的模式,变身为货真价实种米的农夫吗?怎么还会有人上门买米?聪明如你,或许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还请耐心听我娓娓道来。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