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三

鸾翔凤翥,旷古书圣─王羲之(下)

玉观
font print 人气: 38
【字号】    
   标签: tags:

王羲之的书法趣谈

王羲之任性率真而不做作,喜欢即兴书写。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就是他酒后的即兴书写佳作。还有有一次,他到学生家里,看见人家有一张棐木制的桌子,桌面光滑洁净。王羲之就在上面写字,一半楷书,一半草书。

后来,那个学生的父亲不知道是王羲之写的,误以为别人随便涂写,就把这些字刮掉,他的学生惊诧懊悔了好几天。诸如此类的事迹有很多,可见在当时,他的书法深受世人看重。

◎题扇桥
有一天,王羲之在绍兴蕺山的一座桥上散步,他见一位老婆婆拿着六角竹扇沿路叫卖,一把扇子都没卖出去。王羲之心生怜悯,就主动在老婆婆的扇面题字,每把扇子各题五个字。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一看扇面被写字,很不高兴,怕扇子被涂写卖不去了。王羲之对她说︰“你只要说扇子上有王右军题字,每把扇子卖一百钱。”老婆婆依照王羲之说的去卖。人们一听是王右军题字,果真争相购买。

过了几天,老婆婆拿了很多扇子来找王羲之帮忙题字,王羲之笑着没有答应。浙江绍兴市戟山附近,现在还有座石拱桥,叫做“题扇桥”,桥上还竖着一块“晋王右军题扇桥”的大石碑。

◎爱鹅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个独居的老妇养了一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但买不成。王羲之爱鹅,于是命令仆人驾车马,带着亲友前去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竟把鹅烹煮了,准备招待他,王羲之为此难过惋惜了一整天。

◎以字换鹅
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观看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说︰“你替我抄写一遍《道德经》,就把这整群鹅都送给你了。”王羲之愉快的提笔书写,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提着鹅高高兴兴的回家。

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他认为养鹅不仅可怡情养性,而且还可以从观察鹅的姿势体态中,领略到执笔、运笔的道理。据说,王羲之写的“鹅”字,生动逼真。

现在绍兴城外兰亭公园内有一鹅池,池边立有一石碑,碑上“鹅池”两字,传说“鹅”字是羲之所写,“池”字是他的儿子献之写的。当时,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好“鹅”字,忽然传来“圣旨到”,便搁笔去迎旨。他的小儿子王献之正好在一旁练字,就趁着父亲离开,提笔补上“池”字,一碑两字,成为千古美谈。

◎太字碑
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天性聪颖,十几岁,在书法艺术上就有杰出的表现,因此难免比较自负。

有一天,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自认气势磅礡,便十分得意的拿给父亲看。王羲之仔细观看后,就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上一点,然后叫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端详后说︰“整个字看起来,就这一点写的最好,是下过功夫的。”王献之听后,满心惭愧,从此勤奋认真、谦虚好学,不再自以为是了。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形势险要,自古为交通要隘,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相传晋代整修后,主修官想请王羲之题匾写上“天下第一关”,但遭王羲之拒绝。于是,主修官便利用王羲之爱鹅的心理,命一老者带着家仆和小孩,赶着一对大白鹅故意经过王羲之家门前。

老人有意的抽打白鹅,让鹅因疼痛而发出高亢的叫声。不久,王羲之果真闻声出来查看,对大白鹅称赞不已。老人表示愿意跟他分享养鹅经验,王羲之便高兴的邀请老人到书房。

但当王羲之正听的入神时,突然家仆慌忙来报,说小孩等太久,吵着要老人带他回家。老人因此要求王羲之随便写个笔划简单的“一”字,哄小孩认字,让他安静不吵闹。随后为了安抚小孩避免干扰,老人陆陆续续请王羲之先后写下了“下”、“天”、“第”等几字。

这期间,王羲之根本无暇细想,一心要听养鹅经,只要老人要求,他提笔就写。但当老人再次要求写“关”字时,才写了“门”,他忽然想起主修官的请求,赶忙停笔。老人见此,抓起“门”字就跑,连鹅都不要了。

主修官拿到这五个字,费了很多心思,拜托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将“关”字缺的笔划补上,然后才正式悬挂在城楼上。可是王献之运笔的气势,远远比不上王羲之的笔意苍劲。相传,人们在五里路外,只能看见“天下第一门”,只有走进五里路之内,才能看清楚是“天下第一关”。@*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钟繇从小就喜欢书法,十一、二岁年纪轻轻就随着老师到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长大后对书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痴”来形容.........
  • 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王羲之热衷书法,总是废寝忘食苦练习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辞辛劳寻找与拓印历代碑刻,因而累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还在家中的书房、院子、大门边等各处,摆好桌椅,上面放着笔、纸、砚、墨,一有好的字体构想,随即下笔书写。由于不断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造诣才能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