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传汉字
这个“缘”是许多生命之间一种跨世代、超时空而又连续不断的关系,而“缘”其实是一位无形的神,由她来管理和决定生命之间的因缘果报关系。
不管“下雪”也罢、“下雨”也罢,中国古人将其视为“天”的行为,而不是象西方那样将其视为 “客观”的现象。
中国人的方舟—“斻”,其实就是一种“并船”,就是一种“连船”,它是将两条(也可以更多)船并连着用绳索或铁链绑在一起,用木板钉在一起,这样就造成一只“斻”了。“斻”在中国古代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中国文字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
汉字有深厚的文化道德内涵,因为汉字与万物之间有对应关系,因此有人说汉字里面藏着天机。而早期的汉字更是被广泛用于占卜和祭祀。中国民间有根据人名来算命的事例,也是对早期汉字的占卜功能的延续。
平坐的、是平等的(“妇与夫齐者也”)关系,丈夫应该非常爱护自己的妻子,应该把妻子看得很珍贵(“古文妻从贵、女”)。“妻”字的本义就是一位女人(“从女”)手(“从又”)持一把扫帚(“从屮”)。
传统正体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湛典雅,是悠久文化艺术的结晶,美不胜收,是中华民族之宝。简体字积非成是,诟病连连,唯一的诉求优点就是简化方便快速,文字过于简化造成语意混淆,甚至于完全抹煞了原本造字六源的涵义精髓..........
“悟,觉也。从心,吾声。(五五心),古文悟。”(《说文解字》)所以,“悟”就是“觉”..............
“日月丽天”的光辉灿烂中,包含着柔丽的月光,果然唐代出现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玄奇的是,她看似无端地造了一个新字“曌”(音意同“照”),作为自己的名字。这字上半截是明字,即日月,下半截是空字,即天,义为日月当空。
神传汉字之谜:“真”、“善”、“忍”
古文“真”字两边的两条对称的曲线就表示一座炼丹炉,“真”字上面的“匕”是变化的意思。“匕,变也.................
在著名的《出师表》里就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没有诸葛亮,我们不知道何谓“鞠躬尽瘁”,他演活了这四个字,赋予语意丰富的内涵,这是后二千五百年信史时代中国文化的特色。
“鲜”是一种鱼的名字,“鲜”字从“鱼”字和从“膻”字。“不鲜”,就是说,这种东西已经不新鲜了,已经开始做气味了,已经腐烂了,已经腐败了。“膻”是羊臊气、膻(膻)气之类,一般也泛指腥臭味..............
一切艺术的内涵与关键,都是气韵问题。是以要了解中国艺术,必自中国人所讲究的气韵或艺术灵感之源泉始。假定气韵是有世界的通性的......................
中国的文字演进也隐含这些历史的玄机,大动乱后的演变从篆籀、隶书到楷书,文字愈来愈便于书写,文字的神奇性也随之潜隐,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神的色彩变的隐淡,强化以人为主体的多元、多姿彩的传奇文化。
老子把《德经》放前,而《道经》放后,他并不是认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认为“德”是“道”的基础,“德”是修炼的基础。孔子的《论语》,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庸之道”,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以“仁”为其学说的中心。
文字用来纪神,一来显现当时道行天下,人们循天理而行,人世间就无所谓的大事。二来这些“人事”,对我们敬神的祖先而言,从观念上当然认为,根本不配用这种神圣无比、带着神的讯息文字来记述,用口耳相传即可,很自然就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不就很合理的解释:后世的子孙,现代人认为的传说,其实确实是“传说”,所以当然“有史无载”。
老子告诉我们,古代是个“小国寡民”的时代。“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好”、“坏”、“善”、“恶”、“正”、“邪”等概念是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社会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范畴,其实这是神为了使我们今天的人类能够认识大法来奠定文化基础的。
“道”字的本义是道路,但这个道路并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们人类开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这种道路就叫做 “道”.......
从“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述,文明之初显然经过一段人神共处的时间,“民神杂糅”透漏那个时代很多人保有先天神性,像黄帝、蚩尤、仓颉都是具有神性的人物.............
中国文字、预言与神传文化(二)
《说文解字》开宗的第一个字就是“一”,这个字包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原始意思:“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以从对应的原始无极,这“一”字一划宛如开天辟地......
过去,只听说李白是从天上来的“谪仙人”,现在才知人类都是从天上“贬谪”到下界的…
中国的文字一直许多神奇现象,出土的甲骨文,殷商帝王以文字与神沟通,文字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与特质。这种非人造的特性,充足而成熟,丰富而充满着神奇,特别是长远的一段历史时期只用来记载神事,令现代人百思不解。
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这样定义这个“一”字的:“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
抢救中华文字 回归中华文明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写过一篇《救救国文》的文章,瑞士的周强国借我的笔代他:“ 快救救中华文字!”他断言:照此下去,再过两三代,没有人能写汉字了,中华民族将面临灭文亡国的危机。
日本去年经民意调查后,最终用“命”字来代表2006年日本社会的特征。“命”除了代表日王王孙悠仁的诞生外,同时对这一年内频繁的自杀及校园欺凌案件的发生表示痛惜。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事务局长氏川弘行在总结自杀和校园欺凌率偏高的社会现象时指出,这与日本教育方针中忽视汉字教学有直接关系。有学者认为,社会上普遍缺乏伦理道德观,一味追求欲望。这都与日本语表达水平下滑有直接关系。国语(日本语)是基础,而汉字是国语(日本语)的基础。
自古以来,汉字曾对中国周边国家文化产生极大影响。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各国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当年的汉字文化圈又重新出现新一轮汉字热。
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瑰宝无数,其中汉字堪称宝中之宝。汉字不但是华夏文明承传的载体,历史上无数的文人骚客更是用汉字创作了无量的绚丽诗篇,就是书写汉字也形成了一门艺术。
许慎(约公元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在当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文字学、语言学学者,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着《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中国正以强势的政治力与外交手腕向外推销简化字,许多人忧心正体中文字将被边缘化,并逐渐消失;文字学者则认为,表面上看来,正体字似乎处于劣势,但正体字具有悠久文化传承与艺术美感,时间将证明正体字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