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就等於放任

日本媽媽這樣教負責(六)

教好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font print 人氣: 42
【字號】    
   標籤: tags:

作者:孫玉梅

小燕一家人離開後,來了一對更年輕的爸爸媽媽與一個女孩。小女孩約莫三、四歲,很漂亮,梳著一對辮子,肌膚白嫩細緻,像是用牛奶泡過似的。

「哇,這女孩真漂亮,簡直是洋娃娃,長大後一定是大美女!」
「是啊,她的媽媽也很漂亮呢!」

聽到別人在誇女兒與自己,漂亮的年輕媽媽微露喜色,禮貌地點頭向人致意。

「點點,想吃什麼啊?」
「媽媽,我要吃雞腿,吃好吃的。」

不一會兒,爸爸就端了餐點過來了。
點點拿了一個雞腿,啃了幾口放在一邊。
看媽媽在吃玉米,又挖了一勺玉米粒,但吃了沒幾口又放下了。

「點點,你想吃雞腿還是吃玉米呢?」
「媽媽,我都要吃!」
「嗯,好!」

點點雖然答應了媽媽,但是看見爸爸在喝咖啡,就又端起媽媽面前的咖啡喝,但喝了沒幾口又放下了。然後就坐在座位上東張西望,不再認真地吃東西了。

「點點,你的雞腿和玉米還要吃嗎?咖啡還要喝嗎?」
「媽媽,我吃不下了。」點點拍著自己的小肚子,意思是吃飽了。
「那我們走吧,去逛街了。」

教育應該是一種理性行為

「媽媽,小妹妹好浪費喔,好多東西都沒吃完。」樂樂對吳麗喊道。

樂樂說得一點也沒錯,吃了幾口的玉米與雞腿、喝了幾口的咖啡就這麼留在桌上,正在收拾桌子的服務生喃喃自語:「真是有錢人。」

「每天應該都有不少像他們這樣東西沒吃幾口就走的人吧?」我問服務生。

「是啊,很多人帶孩子來,都像這樣沒吃多少就拍拍屁股走了。唉,現在的人真有錢。如果我在家這樣吃東西,吃一半丟一半,絕對會被我媽罵死!」

「簡寧,現在是不是很多人都這樣縱容孩子?你看,這孩子東西只吃了幾口就不吃了,多浪費啊!」吳麗搖搖頭。

「這樣的父母越來越多。他們都怕對孩子管教太嚴,影響了孩子個性的自由發展!」

「但是,不管教就是放任。有個教育學家說過,教育應該是一種理性行為,一旦重『情』輕『理』,就會放任縱容孩子,讓家庭教育出現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讓孩子滋生依賴、怕吃苦等問題。所以,父母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教孩子『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是啊,如何既能管教孩子,又不放任孩子呢?」

「當然還是調教了。既要寬容孩子,理解孩子,又要對孩子加以教育。有一天,我去一個日本朋友家做客,發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朋友的孩子一歲多,剛會走路。朋友的老公拿著一個玩具蘋果,為孩子示範如何吃蘋果!他說:『寶寶,這是又香又甜的蘋果,很好吃呢!』寶寶點點頭,不一會兒就去玩了。我與朋友、她老公正聊著天,孩子又去拿那個玩具蘋果,喊著:『爸爸吃,吃蘋果!』我以為朋友老公會象徵性地張張嘴巴,裝作吃下就可以了,畢竟是玩具蘋果啊。可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煞有介事地咬了一口『蘋果』嚼了起來。孩子看著爸爸吃了蘋果,就高興地去玩了。看孩子走出去了,朋友的老公才吐了出來。」

「啊,還有這種事!這不是嬌慣孩子嗎?」

「這不是嬌慣孩子、放任孩子,而是一種調教的方法! 孩子的父親沒有用語言去說教,說蘋果怎麼怎麼好吃,而是去咬了一口。因為孩子還小,無法理解太複雜的語言,反而更能理解父親的肢體語言。所以,這種方法應該是身教吧,是站在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去與孩子溝通。」

「為了讓孩子明白蘋果很好吃,竟然去咬玩具蘋果,這個父親可真是用心啊!」

「是啊,朋友的老公不是教育專家,但他很聰明,知道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肢體語言教育孩子。這種用心教育孩子的行為,值得每個父母學習。」

「對!」

「唉,點點的父母可能生活條件比較好,在吃喝或其他方面就任由孩子來,或許他們還認為這樣做更利於孩子的個性發展。」

「事實上,孩子就像一棵樹,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必須適時砍掉一些多餘的枝蔓。也就是說,孩子應該管教的時候,一定要管教! 否則,任由孩子發展,就會養成懶散、自私、霸道等壞習慣。」

應該管教的時候,就要嚴格管教

「在日本,我聽說過一個故事,是正田美智子皇后及其母親的教育方法。美智子的母親叫富美子,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富美子有四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後,她都會寫『育兒日記』,仔細瞭解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這樣就可以因人施教。儘管美智子家的經濟條件不錯,但她母親卻常說:『我不讓孩子們奢侈浪費,但是學習所用的書或是補習的費用,我一定不會省。』

美智子儘管身為皇后,卻深受母親的影響,也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節約意識和自制力,她會要求孩子好好吃飯,而且一定要吃完才能離開餐桌。可見皇后對孩子的管教多麼嚴格!由此看來,調教孩子不是放任,應該嚴格時必須嚴格。」

「嗯,我支持這種觀點。但除了冷處理以外,日本人還有哪些教育的方法呢?」

「例如為了便於教育孩子,避免孩子放任自流,父母會經常和學校保持聯繫,及時瞭解孩子的狀況。另外,日本的父母也很注意觀察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情緒低落,就會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從而進一步與孩子溝通。」

─ ─摘自:《日本媽媽這樣教負責》野人出版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父母認為,不應該開車載孩子上學,讓孩子被寵壞。必須讓他知道,現在要努力念書,將來要努力工作,才能有車開、有房子住。這樣,他才會用功!他們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狠下心來鍛鍊他。
  • 現在的華人父母,發現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會認為樹大自直,孩子大了自然就會改正那些小毛病;但孩子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父母就會對孩子大加讚賞。日本人一向認為,表揚和批評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尼考砰」就是一種獎懲結合的教育方法。
  • 愛孩子,批評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批評孩子時,語氣一定要溫和,最好是先肯定孩子的優點,再中肯地分析他的錯誤,並提出改正方法。這樣才有利於孩子逐步改掉不良習慣,強化優秀的特質。教他五次,就是要有耐心地一次次教育孩子,直到孩子學會做一件事或改掉一個壞毛病為止。
  • 日本父母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或改正壞毛病時,會特別謹慎處理,例如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孩子打架,會冷靜以對,先弄清楚原因。反觀華人父母,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面對孩子犯錯總是說出「你怎麼老是惹麻煩」、「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兒子」之類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
  • 可以冷處理,但不能傷害孩子。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絨毛玩具
    六歲之前還是處於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沒有所謂的「他我概念」,如果這時強迫孩子分享,其實是搶劫的行為,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應該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然後藉由模仿、身教、品格教育,逐漸成形。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當孩子表現得不如我們所預期,我們感到生氣,而對著孩子指責、批評、責罵或威脅……但我們如此反應,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外,對孩子的幫助到底有多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