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子女 物質獎勵好還是非物質獎勵好?

作者: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22021
【字號】    
   標籤: tags:

看到大紀元的一篇文章:《家長小心物質獎勵會讓兒童更功利》,文章中引述密蘇里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研究,指出:「當兒童有良好表現時用禮物獎勵孩子,會使孩子更加功利。認為非物質的鼓勵對孩子更有益處,並提到美國幼兒園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大都是用非物質的獎勵,例如讓孩子享有特權和自由,讓孩子體驗榮譽感等。」

行為主義學派的心理學家認為:人類行為基本上受行為結果所控制。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痛苦的結果,自然會減少或消除該行為,例如闖紅燈被罰錢,心裡不舒服,自然為減少闖紅燈的行為。相反地,如果某一行為得到愉快的結果,會鼓勵他更努力表現該行為。社會上對好人好事的表揚或傑出成就的表揚,目的也是鼓勵人們努力做善事或努力獲得傑出成就。

按照行為主義者的觀點:一個人不管得到的是物質上的獎勵或者是非物質的獎勵,只要那個獎勵使得行為者感到愉快,都會使行為者增加該行為。

為什麼專家幾乎一致反對物質獎勵呢?分析物質獎勵可能缺點如下:

1、 對年幼的小朋友給予食物的獎勵,都得給於時間消費那些食物。讓一個小朋友得到餅乾、糖果的獎勵,如果不讓他當場吃掉,小朋友的心裡老是惦記那個餅乾、糖果,反而無法專心聽課。

2、 實物的獎勵容易造成評比。小朋友之間同樣得到一百分的好成績,富有家庭獎勵是貧窮家庭無法跟進的,這可能造成貧窮家庭子女的難過和傷害。另一方面,富有家庭的獎勵也會造成老師的獎勵顯得寒酸,得不到獎勵的效果。曾看過一位新進教師敘述:在貴族學校教書,當他用小美冰淇淋(相對廉價)獎勵小朋友時,小朋友卻說:「老師,我們在家裡都是吃聖代或哈根大斯冰淇淋(相當昂貴),我們對小美冰淇淋根本不屑一顧!」小朋友的反應,讓這位老師感嘆教師難為。

3、 實物的獎勵會使得價碼不斷提高。因為相同的物質獎勵,會引不起興趣。小朋友對相同的實物獎勵甚至會厭煩。況且,隨著年齡增長也會不斷提高實物的價碼,結果是增添孩子無止境的慾望。

4、 如文章中所說:「物質獎勵會使得小朋友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物質的獎勵。」俗語說:「狗急跳牆,人飢爬樑。」當人的慾望無法滿足時,心裡痛苦的煎熬,各種不好的手段都會使出來。

5、 我曾在美國觀察啟智班的教學,老師將該班七位小朋友的名字寫在黑板上,當某位小朋友表現良好時,便在該小朋友名字後面打個圈,等放學時,按照小朋友所得的圈數,給予葡萄乾、餅乾等等各種食物。我在一個小時的觀察中,看到有位小朋友趁老師沒注意,跑到黑板前,在他的名字後面,自行加上圈圈。一個啟智班的小學生都會做出不正當的行為以獲取食物的獎勵,那麼正常的小孩子侵淫在實物的獎勵下,用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的行為就更無法避免了。

文章中指出:「非物質的獎勵所得到的成效可能更好。」就事論事,任何人都需要他人的肯定、尊重、重視、欣賞與尊敬,這是人性的基本心理需求。這類需求不會像物質獎勵一樣,會產生饜足感,人不會因為過多的尊敬、尊重、欣賞、肯定而感到厭煩,反而會覺得多多益善。

例如:

1、電影金像獎就為了鼓勵在電影事業有特別的貢獻。當一個演員獲得金像獎等於他的努力與成就獲得肯定,這位演員必然會更加努力以獲得更多的金像獎。

2、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寒門出孝子這樣的說法。為何寒門多出孝子? 因為寒門子弟大多需要幫助家務,甚至承擔家計,根本不可能有物質的享受。所贏得的只不過是父母貼心的讚美,以及社會上左鄰右舍的孝子美譽。

3、我小學四年級時因為功課好,老師親自來家裡載我去學校幫他改考卷。一個學生被老師如此肯定,獲得這種特權,可說是無上光榮。所以日後我更加努力學習,希望繼續得到老師更多肯定。

有關獎勵的綜合評論:

1、提到物質的獎勵最讓我終身難忘的往事:記得小學三年級時,因為國語講得好,獲得老師一枝鉛筆的鼓勵,我獲得獎勵之後,每日更加勤說國語。日後養成習慣,使得一些新認識的朋友經常問我:「你是不是客家人?明明覺得你是台灣人,為何不說閩南語?」在今日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獎賞,卻讓我養成了終生講國語的習慣。這個例子說明:物質獎勵未必是壞事,適時適當的使用,效果也不遜色。(註:筆者生在台灣極度貧窮的年代,那時微薄獎勵都是夢寐以求的。)

對年紀小的幼兒或者智能障礙者,物質的獎勵似乎比較有效。因為智慧的限制,他們不容易理解非物質獎勵的含義,感受它的榮譽。對年紀大的小朋友,物質的獎勵最好是精神食糧,例如作者曾在一所貴族女子高中教書,面對這些學生,老師沒有能力提供能讓學生滿足的物質獎勵,所以我改用贈送世界名著(精神食糧),這是貴族學校家長不會給予的物質獎勵,並且配合讓獲獎者覺得無限光榮,這樣的效果也是非常大。

諾貝爾獎也是非常大的物質獎勵,同時得獎是對成就高度肯定,受獎是無限光榮。這個獎項對世界上傑出人士有莫大的鼓舞作用。可見物質的獎勵也不是一無可取。

2、不論物質或非物質的獎勵,重點應該是獎勵何種行為。我在貴族學校使用物質獎勵,但是我獎勵的不是成績好壞,因為成績好與壞跟智力密切相關。如果獎勵好成績,那麼得獎者將是永遠那幾位智力優秀者,這種獎勵毫無效果。作者給每位學生一張抱負水準分數表:豎欄有上學期成績,第一、二、三次月考以及期末考成績,還有個人抱負水準(想要達到的成績分數);橫欄則是各學科。每次考試後,我根據兩項成果(達到抱負水準的科目多寡;總進步成績多少)給予學生獎勵。這雖然是物質獎勵,但是獎勵的行為是個人達到先前的抱負,以及個人努力得到的進步。

諾貝爾獎是獎勵對各學術領域的成就以及對社會的重要貢獻者,得獎者可能不見得注重高額的獎金,而是無比崇高的榮譽。

老師或父母更該把重點獎勵學生的善舉。例如:關懷、扶助弱者;拾財物不昧;尊重他人;待人謙和有禮;與人合作等等。

總結而言:非物質獎勵可能比物質獎勵好,但是物質獎勵若使用得當亦非全盤皆輸。父母和老師既要善加注意獎勵的方式,更應掌握獎勵的良好行為,養成子女、學生的健全人格。@*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案例二,小英的爸媽都是彬彬有禮的高知識分子,照孩子成功方程式祕密一的道理,父母親給予的身教應該會感化小英,讓小英也變成懂得為他人著想的小孩。事實是,小英十分自我中心,為什麼她這麼不顧其他人的想法呢?
  • 孩子小的時候真的比較好教,到了十幾歲就很難了。孩子小的時候,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處處要仰賴父母,可塑性非常強,趁此時灌輸孩子一些觀念及行為模式,往往能夠收到最佳效果。到了十幾歲,孩子進入叛逆期,尋求自我獨立,容易和父母唱反調,這時候才去矯正他們的行為,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
  • 許多父母受到心理學「制約理論」的影響,認為必須透過威嚇或獎賞才管得動孩子,其實不然。愈強迫,問題愈多。不給壓力,孩子的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你給壓力,反而會讓潛能被壓下去。
  • 心理學家把父母的管教方式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 只要打開電視、上網,一些負面新聞,如:槍擊、災難事件等,便赤裸裸地呈現在眾人面前。雖然專家警告,這些畫面對孩童會造成困擾,但是孩童卻無法避免接觸這些電子媒體。父母該如何幫助家中孩子,面對這些新聞,並建立正確觀念?以下聽聽專家們的建議。
  • 有些父母會焦慮地說,如果過多的賞罰有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使用「情緒輔導五步驟」又無法勸動孩子時,該這麼辦?
  • 不管是哪個年齡層的孩子,閱讀都能提升他們的思考能力。閱讀所帶來強大的自主性和想像空間,刺激腦部神經、開發腦力心智的同時,還能開啟一扇認識世界的心靈之窗。公共圖書館就是孩子讀書的最佳場所。
  • 提升女孩學科能力的方法,就只有「從小讓她扎實學習」......
  • 這是一個橫跨古今中外不變的事實── 再也沒有比閱讀好書更好的學習方法了,累積閱讀的數量,是有助於智能提升的關鍵。
  • 自由支配的零用錢越多,女孩越不成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