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天定.撥開迷霧

【命理】天災注死者天有定 古北京大地震幼兒見證

作者:泰源整理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6797
【字號】    
   標籤: tags: , , ,

雍正朝的庚戌年,北京發生了一場大地震

地震前一天,有一個西域人上茶館喝茶,他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剛到門口,小孩子即抱住大人的脖子,大聲哭叫,不肯進屋。

西域人先是斥責了孩子一頓,隨後又順口說:「大概這孩子嫌這個地方人多吧!」便換一家茶館,但是那孩子到另一家的門口又大哭起來,再換幾個地方,也都是這個樣子。

西域人覺得奇怪了,便問孩子說:「你平日非常喜歡進茶館,可以買蜜果吃,今天為什麼變了樣,竟然哭鬧起來呢?」

茶點 (pixabay)

小孩說:「今天那些茶館的賣茶人和來吃茶的人都很可怕,他們的脖子上都帶著一副鐵鎖鏈,所以我不願意進屋去。不只這樣,今天在大街上來回走動的人中,也有很多人也帶著鐵鎖鏈。」

西域人聽了,怪小孩子胡說。在這時來了一個認識他爺倆的人,那人問他父子倆想去什麼地方。父親回答了,也把孩子的話原原本本地向那人說了。那人聽了之後,也認為是孩子胡言亂語,便大笑幾聲走開了。小孩子在他身後說道:「他的脖子上也戴上鐵鎖鏈了,還笑話別人呢!」

其實孩子父親的心裡也半信半疑。回到家裡,他告訴家人今天上街發生的事。有人認為小孩子眼睛乾淨,所見必有緣故,要注意才是。小孩子有兩個堂兄弟,小孩子見到他們也驚說:「他們也都戴著鎖鏈呢。」

第二天,北京城就發生了大地震,住屋倒塌毀壞無數,凡是小孩子不願進去的茶館,全都倒了,裡面的人統統被砸死。小孩子的兩個堂兄弟,也被壓在牆底下。再去尋找那個曾在街上遇見的相識的人,那人也在地震時,壓死在屋底下了。

地震瓦礫 (pixabay)

小孩子能提前看到地震的慘禍,可見人類遭難的劫數是註定的。可能有人問:大地震中死的人,難道都是死命嗎?內中必定有好的八字,或富貴之命,為何又會死呢?這是天運大於國運,國運大於人運的問題了。

《易經》說:「天垂象,見吉凶」,地震是上天降於人間的一種警戒,提示人間的統治者有違天意,以警告其改正;或有更朝換代,或有君王亡。也就是說此時國運出現問題,地震是上天給予的處罰和警告,而你此時此刻剛好在上天處罰的範圍,國運大於人運,此時個人命運再好也無能為力。猶如一艘即將沉沒的大船,你是船上的乘客,當它真的要沉下去的時候,個人命運的好壞,何足道哉!除非你在上船前能得到預兆,或能及時逃脫。@*#

資料來源:《夜譚隨錄》

-點閱【命運天定.撥開迷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公為人耿直,性好善良,老了就在水邊建了一座茅廬,以捕魚為生。有一天,天快黑的時候,有個穿著濕衣服的人,哭泣著走來,成公以為他是個掉落水中而爬上來的人,於是就叫他進來,準備辦了酒飯,要招待他吃一頓,暖暖身子。後來這兩「人」發生了一段「超人」而感人的故事。
  • 父親欠下巨債憂悶喪命導致家庭變故,一個豆蔻年華的女孩子和母親被騙入「瘦馬家」,等待她的是養肥後被出售的命運。直到「買主」來「挑貨」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對艱苦餘生,她怎樣選擇?屈從偷生?還是「寧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 平日作人做事不貪不取、一塵不染的人,對人存一份厚道、一份好心的人,可能在經歷人生坎坷之後,得到豐厚的回報。請看本文講的兩個這樣的故事。
  • 亂世中,有人看似強盜,卻是地道的好人;有人看似好人,卻是真正的強盜。看故事吧!
  • 明末清初著名詩文作家王猷定說:「古往今來,因為琵琶彈得好而聞名於世的人多了,可沒有一個人能與湯(應曾)先生相比!人如果沒有至性,情感就不會深入專一,那怎麼能流傳後世呢?」湯應曾彈奏琵琶怎般地感人呢?
  • 清朝未年時,武昌事發,北京大亂。書生呂居翰家住北京,請求母親去避亂,他的母親說:「人心瓦解,清室固亡。但是也沒有什麼地方可去。假如革命軍是救民的,就不用避;假如是害民的,到哪裡也不能倖免。皇宮裡,京師內都還算安靜,我們家又窮,沒有必要去匆忙避亂。」呂生也就順從了母親的意思,後來亂兵來打劫,呂生怎樣在亂世中保住一家人和鄰人的平安又締結了良緣呢?
  • 世上之人,都以物質利益為交際原則,往往由於一錢之爭則至死不放,而陳國瑞和張翁兩人反而互相推讓,這樣的人在世上應是打著燈籠也難尋了!
  • 地處廣西邊境,世代多出美女,但多有一種奇怪的病。有錢的人家的女子到了十五歲,就用千兩銀子引誘遠方的外地人來假結婚……。陳綺就這樣不知情地成了這不幸的「女婿」,他怎麼逃脫不幸的命運?
  • 看紅塵俠女仗義行道,如何警戒貪官污吏。
  • 輪迴轉生的故事,在古代就有,本文是轉生富少,循著前生記憶找家人的故事。他們記憶中的前生事,一一有依據。人們隨著他們的記憶指引,重現往日一切故物,慨嘆萬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