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成語數來寶】

「學富五車」 竟是半瓶水叮噹響?

作者:容乃加
「學富五車」的成語來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然而惠施真的學問很好嗎?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2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詩聖杜甫詩說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 柏學士茅屋》

八斗之才的詩人李商隱說:「顧我下筆即千字,疑我讀書傾五車。」《安平公詩》

他們的詩中都以讀書五車來形容讀很多書、學問淵博,後人也說「學富五車」。看到這產生了個疑問,如果用「九車」或「十車」來表示,不是更能表現書充棟宇嗎?為什麼採用「五車」來形容呢?

書充棟宇。 (pixabay)

「學富五車」語本《莊子.天下》,莊子說到當時著名的辯士惠施:「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形容他有才能,學識淵博。後代「學富五車」的成語就是從這引申而來的。

不過,當時莊子說這話意不在讚美惠施,和後人的用法不同。莊子說這話的原意何在?還有下文,我們來看一看:

《莊子·雜篇·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莊子批評惠施「 其書五車,其道舛駁」。意指惠施雖然方方面面學了不少,學識廣博,但是雜亂不純,以致所言的內容不中肯,不能掌握道理要義。

惠施(約公元前370~前310年)是戰國時代宋國人,曾任梁相,人稱惠子。惠師以善辯立名,愛與人辯論,尤其愛與天下辯士之流怪辯。惠施和公孫龍同為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是戰國時代九流十家之一, 乃當時的一個學派,其學說在循名校實,立名詞概念並依照其名來考驗其真實性,因為「概念」隱晦、不周延,讓人乍聽之下摸不著邊際,結果往往流為詭辯。這學派始於鄧析、尹文,然後惠施和公孫龍接棒。

惠施與莊子友善,兩人都是談辯論理的高手,兩人你來我往,互相詰辯。惠施辯論過程中留下了推論的陷阱,考驗了人跳脫的智能。莊子也樂於和惠施進行論說,莊子和惠子曾在濠梁上遊玩,留下了一段「安知魚之樂?」(《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對答,也是常見又通俗的名辯段子:

元 周東卿《魚樂圖》卷(局部),絹本。(公有領域)

莊子曰:「儵(*鯈 )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我不是你,確實不知道你;你確實不是魚,因而你不知道魚之樂,不就是同樣的道理嗎!)

莊子曰:「請循其本(*想想你原本的話),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1]

惠施有五車之才,能高談天地萬物。他研究萬物同異關係,提出小同、大同、小同異、大同異等概念,以及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等命題。畢竟沒有留下完整的一套宇宙觀體系。其理據有偏差或缺失,不能解開天地現象真貌;觀察範圍有侷限,也不能放諸四海而皆準。倒是放蕩辭辯,馳騁舌辯戰場,反而散亂人的精神,也不能讓人明白道理;名詞概念怪異,也不能幫助人安身立命。然而當時的辯士都樂於跟從此道。莊子說他:「以反人為實,而欲以勝人為名」,聰明才智走入了曲折窄路,就好像區區蚊、虻(*一種吸血昆蟲)勞勞碌碌於天地間罷了!

《荀子》說:「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辨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 」;《韓詩外傳》批評惠施名家之流「說皆不足合大道、美風俗、治綱紀,然其持之各有故(*根由),言之皆有理,足以欺惑眾愚」。這些都提出了中肯的見地,應和了《莊子》的評語:「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如果用一句歇後語的俏皮話來對應形容,那就是「十竅通九竅──一竅不通」。

惠施學富五車有辯才,善用譬喻辯論說服人。或有人認為他著書五車真是淵博,然而莊子說他「其言也不中」,言未當理,服人之口卻不能服人之心,淪為詭辯;荀子、韓嬰認為惠施之言不實用、不能用來治理國家社會的綱紀 。莊子初以「五車」來形容惠施博學,而不是以「十車」來肯定,不免也讓人產生「半瓶水叮噹響」的聯想呀!

註釋[1] 古人也有這樣的論辯見地,說:「子非我,尚可以知我之非魚,則我非魚,亦可以知魚之樂也。」物性不同,人的質性也不同,不能用自己的悟性水準加在別人身上。

參考資料:
《莊子》、《荀子》、《韓詩外傳》、清 王先謙《莊子集解》、清 郭慶藩《莊子集釋》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 冬至:夜從今夜短,日從今日長!冬至日陽光達到南至點將要北返,陽氣從地底升起。你對「冬至」的內涵文化知多少?在此盤點冬至的重要的文化光彩與典故。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月到中秋分外圓!黃曆八月十五日圍繞著月亮的許多民俗傳說,尤其是中秋節的神奇事兒紛紛湧上記憶的時空,讓人回味中秋節的神奇時空!它們跨越了幾千年的記憶,搭起仙凡之間的橋梁。
  • 秋天多變的風貌往往容易觸動人心,詩人詠秋的詩篇很多,其中有些在詩情畫意中對應了秋天的季候典故,讓秋的印象更深深印入人心田。我們來看一篇詠早秋的詩,體會其中簡單二十個字中蘊含的豐富文化意境與深永的意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