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古代工程建築

世界工程奇觀 萬里長城非浪得虛名

作者:允嘉徽
蜿蜒在高山峻嶺山脊線上的萬里長城。「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6863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國古代傑出的大工程建築涉及軍事防禦、水利堰渠水道、皇宮帝陵、交通橋梁和宗教建築與藝術等等的範疇。其中的萬里長城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一個,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著錄的灼灼星曜,閃爍著中華建築工程傲世的光彩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古來長城萬里不是虛名

南北朝蘇子卿《紫騮馬》有句詩表現了長城的雄偉蜿蜒,在戍衛邊防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候騎指樓蘭,長城迥路難。」(樓蘭長城也是古長城中的一段)魏晉陸機的《從軍行》詩吟:「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南陟五嶺巔,北戍長城阿。」讓人為北戍長城阿的遠征人致敬。現在人們通過觀光踏訪,追憶往事,遙思篇篇史跡。

現在旅客能夠觀光的長城只有金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居庸關、山海關以及嘉峪關,都是屬於明朝所築長城的遺跡。明代大規模修建長城主要有五次,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鴨綠江畔的丹東虎山口,確定了「九邊十一鎮」的城與關城結合的防禦體系。根據2009年的調查數據,明代萬里長城總長度為全長8,851.8公里。

慕田峪長城一景 (pixabay)

早在西元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秦、趙、燕、魏、齊各國為了防禦敵人的入侵已經興建了防禦長城。秦始皇派遣三十萬大軍攻擊匈奴之後修築中國北方軍事屏障長城,工程也連接了舊有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萬里長城」之名由此而來,真的不是浪得虛名!歷代萬里長城的總長度達到21196.18公里(據201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數據),跨越中國大陸15個省境。

萬里長城的建築主要由城牆、關隘、城臺和烽火臺(也稱烽燧)構成,沿線留下了四萬多處萬里長城遺產。昔日大部分的長城城牆興建在險峻的山體上,利用地形加上高大堅固的長牆防禦系統阻擊敵軍的侵襲。許多段萬里長城遺跡矗立山脊線上,人跡罕至,當年建造時何等艱辛困苦!映照代代中華民族保家衛國的血淚史,翻不盡、數不完。

天下城關要塞盡在長城

長城上的關隘都位於形勢險要或交通要衝之處,扼天險阻來敵,氣勢雄渾,氣力萬鈞。以下來舉幾個萬里長城上的天下城關要塞,覽一覽它們的工程奇蹟。

八達嶺長城  依山就勢因險阻敵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天下九塞之一」。它築在山脊頂上,依照秦長城的修建原則依山就勢、因險阻敵而建,並不截彎取直,隨著山勢而蜿蜒連綿,氣勢磅礡,可說是明長城最具代表性的精華。雄扼八達嶺的關塞是居庸關,是明初大將徐達所建,跨在兩山之間,易守難攻,贏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讚譽。遠在戰國時代燕國控扼的「居庸」塞就被《呂氏春秋》列入天下九塞之一,到了漢朝時已是頗具規模的關城。經過明代前後八十多年的修建,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嚴密防禦系統。

八達嶺長城 一景。(pixabay)

慕田峪長城  鷹飛倒仰近90度陡坡

長城的坡度一般都在50度左右,其中有一段接近90度的傑作,牆體全部建設在裸露的懸崖峭壁上,臺階只有幾尺寬,極陡極窄,凡夫不敢涉足。這一段長城是在慕田峪長城「牛犄角邊」邊上,被人稱為「箭叩」、「鷹飛倒仰」。

宏偉山海關  長城上古代城市建築傑作

山海關長城包括關城長城、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和九門口長城等段。同時包含七大城堡: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

山海關是長城城牆由山入海的關城,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於明初建成,全長26公里。不管是結構、布局和規模,山海關都是明代城市建築中的傑作,也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衛城建築堅實穩固,對保衛明朝北京皇都起到了很大的防禦作用。山海關是明朝「衛所兵制」的產物,後來「屯田制」促進山海關關城繁榮的貿易交流發展。

老龍頭長城龍頭入海
東端的老龍頭長城始建於1381年,當時龍頭入海23米,自然諧和景觀壯麗,城垣上有澄海樓(後代已毀),另外還有入海石城、南海口關、一號和二號敵臺、寧海樓、寧海城和濱海城牆。

九門口唯一過水長城  
「九門口長城」是山海關以東的京東首關,全長1704米,南端是從危峰絕壁間起建,沿著山脊向北延伸到九江河南岸,這裡位於遼寧葫蘆島,冬天河流結冰厚實可以通行,所以萬里長城延伸到河上築起巨大的過河城橋,人稱「水上長城」,是萬里長城中唯一的過水長城。「九門口」是因城橋下有九個瀉水城門而得名。

金山獨秀  金山嶺長城

萬里長城牆和頂上的敵樓一景。(shutterstock)

距離北京130公里,位於承德欒平縣,鄰接北京密雲,走在燕山山脈脊線上的金山嶺長城,處在京、津、遼、蒙的要衝交會處,它是明代愛國名將戚繼光主持修築的。擁有「萬里長城金山獨秀」美稱的金山嶺長城全長10.5公里,依山憑險,設有關隘5處、禦敵的敵樓67座、烽火臺3座,東端是高聳入雲的望京樓。「望京樓」視野展望寬闊能直望京師,展現邊塞上將帥軍士對朝廷的忠誠勁節之義涵。

全線密集的敵樓,構成高度警戒的防衛線。敵樓是城牆上禦敵的城樓,高高臨下,用來瞭望、指揮、傳令,同時也可以置放器械物資,平時則供守城巡邏者遮風避雨之用。長城上的敵樓多數都是長方形或方形,也有數量極少的圓形敵樓。金山嶺長城的敵樓具有多樣形式,構築精巧一枝獨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的遺跡吸引世人眼光,「金山獨秀」,名至實歸。

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長城銜接絲路,建於洪武五年(西元1392年),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嘉峪關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和關城共構成堅實的防禦體系。嘉峪關的關城是具有內城、外城和城壕三道防線的堅強防禦關隘,至今保存良好的嘉峪關城是明長城軍事城堡的代表,與東端的虎山長城的城堡規模並駕齊驅。

關城座落嘉峪關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內城牆上還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等共十四座的建築。關城北面是森嚴的黑山,南面白皚皚祁連山,兩翼城牆橫穿沙漠灘,宛然似戈壁一遊龍。清代大臣林則徐在往新疆途中目睹嘉峪關勝概,不禁駐馬感歎《出嘉峪關感賦四首 其一》: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萬里長城上的敵樓一景 (pixabay)

奧妙入微的工程科技

萬里長城誇世之名,除了長度是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之外,它的穩固耐久也是世人有目共睹的。長城夯築的牆體寬闊紮實,重心穩重。同時,科學家發現萬里長城工程建築使用了一種古代科技的傑作來黏合磚石,建造出堅固異常的牆體,耐攻耐震又耐久。

自然糯米砂漿奇效

天然的農作物糯米本身含有一種超級強力黏著劑「支鏈澱粉」的成分,人稱「黏著劑中的黏著劑」,可以讓糯米製成的砂漿變成超強的自然黏著劑。建築工匠煮爛糯米後,把糯米漿汁倒入三合土和勻,製成糯米砂漿來砌合磚石,不僅黏性極佳又具有優良的防水性能,讓建築物挺立幾百年、上千年。這一項古代中國偉大的創發科技的效用仍然遙遙領先於現代人造的黏著劑。

中國宋、元之後,使用糯米砂漿的砌牆技法已經很成熟,除了萬里長城,鼎鼎大名的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清東西陵、錢塘江海塘等明清工程都使用糯米砂漿來黏合磚石,耐震效果良好。此外,明代建築的南京、西安、荊州古城牆,歷經600餘年仍巍然挺立。

宏偉和細緻兼融的工程

萬里長城的建築設計,還有許多宏偉和細緻兼融之處。以雄偉壯觀的八達嶺長城為例,這裡的城牆平均高7.8米,最可高處達14米,城牆頂上寬達5.8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行」。堅實的牆體內填泥土、石塊,以傳統的夯土牆構築法夯實。夯土牆是商代時就已經成熟的建築技術,歷代一直使用不衰,明代的萬里長城就以夯土牆法構築。

八達嶺長城 (pixabay)

八達嶺長城的城牆兩側都用堅固耐蝕的花崗岩包砌,橫架豎壘咬合成一體,牆體上方鋪三、四層城磚,都用糯米砂漿灌縫,使得城牆三面都風雨不透。牆上樓臺以及部分牆頂上內側沿線還有一種排水的重要設施叫「吐水嘴」,是一米多長的石槽,藉此設備得以即時排泄長城牆頂地面的積水,並引出至內牆外一米多遠處流出,以免經年累月滴水穿牆基。

萬里長城樓臺向內之側可見到伸出一米多長的石槽,就是重要排水設施「吐水嘴」。 (pixabay)

長城對敵一側的牆上磚砌的齒狀矮牆叫堆牆或堆堞,其下敷設方形「射洞」,是用來掩護兵士攻擊敵方的牆體;一般在內側頂上砌平齊低矮的宇牆,用來防護人馬安全。堆牆和宇牆用的磚都是特製大磚,其頂部上敷脊磚,都採用內高外低或中高兩側低的形制,全具有便利排水功能,維持長城的耐久生命。

結語

後代考古研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中就有方城的建設遺跡,例如曲沃方城[1]。顯示築城的歷史在中國古代開展得很早。起於春秋戰國時代直到明代的萬里長城的建築融合了城邦國家的歷史文化因素與建築科技的演進。

萬里長城是宏偉和細緻兼融的科學工程。(pixabay)

萬里長城的建築歷史之長,工程建造之艱、投入心血之巨與文化內涵之厚,都是世界上其它工程難以望其項背之處。萬里長城雖然是軍事防禦工程,其建築與大自然保持了良好的諧和,展現了利用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來自天人合一的思維與實踐。

可惜,目前現存的萬里長城保存良好的遺跡已經很有限。自然風化、沙暴的現象當然是不可避免的破損因素之一,然而中國建築專家表示,相比於自然界的吞噬,人為的破壞因素似乎來得更加赤裸和殘忍。[2]

註釋

[1]《山西曲沃方城遺址發掘簡報》1988年第四期《考古》。
[2] 一些為了現代建設方便而對萬里長城遺跡的傷害,慘不忍睹。還有媒體報導,如今長城腳下的鄉村家家蓋的豬圈、雞舍幾乎都是劫取長城的磚塊來蓋的;還有許多農民為了省事,竟然在長城上挖個洞做廁所。在中共宰制控制之下,對中華民族的道德和精神文化的破壞太深刻了。

參考資料

[1] 王金鋒 《長城縱覽:古代浩大的防禦工程》
[2] 朱法元 吳琦幸:《中國文化ABC》
[3]大紀元2017年8月26日文章:《萬里長城千年不倒 科學家:全歸功於糯米》
[4]《史記》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 在西元前的中土秦國境內蜀郡,李冰父子營造了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的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實證了神傳文化科學文明的卓越性!
  • 中國蘇州重元寺。(shutterstock)
    房屋塌陷,寶塔傾斜,若想扶正,免不了勞師動眾,敲敲打打。中國古代,有不少奇人異士,以精湛高超的技藝,扶正殿閣、房宅。也有人使用神通,扶正了傾斜的石橋。更奇異的是,有木匠刻意造了一座斜塔,憑著西北勁風吹正塔身,可謂神乎其技。
  •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福建泉州洛陽江入海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橋。它氣魄雄偉、工藝高超,擁有「海內第一橋」、「天下第一橋」之美譽,與河北趙州橋齊名。
  • 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北京盧溝橋和潮州湘子橋被列為中國四大古橋。這些橋梁是世界建築傑作。
  • 中國的紫禁城(故宮)藏著很多祕密,一直是人們研究和探討的話題。建於明朝的紫禁城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期間經歷了逾200次破壞性的地震,包括二十世紀最致命的地震,那麼紫禁城是如何在如此多的地震中倖存下來的呢?
  • 雄縣、霸州、永清一帶作為宋遼時期的邊關地帶,這裡戰事頻繁,加之此處為平原地區,在戰場上無天險可守,北宋名將楊延昭在此地鎮守達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楊延昭屢戰屢勝,與當時所修地下戰道不無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