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學生之親子溝通手冊(4)

與會說謊的孩子的對話
作者: 金善浩 譯者:簡郁璇
(圖/大樹林出版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初次知道孩子對自己說謊時,媽媽感受到莫大的失落感。即便孩子調皮搗蛋、惡作劇、和朋友吵架,做了令媽媽傷心的事,但至少還不曾帶來失落感。即便覺得孩子很頑皮,但至少是個善良的好孩子,想到自己完全被蒙在鼓裡,不免飽受衝擊。

而且,想到剛才吃晚餐時,孩子在媽媽面前說了謊,還泰然自若地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同時津津有味地吃著咖哩飯,遭人背叛與厭惡的感覺頓時油然而生。儘管先告訴爸爸之後,狠狠教訓了孩子一頓,可是卻對往後該如何教養孩子感到茫然不已。

我想先跟媽媽說:「就算說了謊,也不代表他是壞孩子。」

從道德層面來看,孩子是做出了不好的行為,卻不代表心理層面也是壞的。孩子不過是感到害怕、脆弱,才會選擇說謊這種逃避的舉動罷了。逃避的心理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如暴飲暴食、嗜睡、發怒、誇大、說謊、假裝沒聽到、假裝忘記等,多不勝數,而孩子不過是從眾多選擇中挑選了一種。

反過來說,孩子說謊的舉動,可說是赤裸裸地呈現了潛意識的狀態。因為孩子聽從了潛意識的欲望所低喃的話語:「你現在害怕得發抖,所以最好趕快把自己藏起來。」

掌握孩子說謊的情況後,就有必要暗自思索:

「原來這件事讓俊範很害怕啊。」

「原來善熙很喜歡這個,之前都不能玩,所以很傷心啊!」

「原來廷恩知道自己做錯什麼啊!」

孩子是以至今活了十年的人生經驗得知,媽媽會允許到什麼程度,還有超過哪一條界線時,媽媽就會生氣。正因為知道這條線在哪裡,所以才開始說謊。即便超過警戒線,做錯了事,也應該要誠實地說出來才對,但孩子只是目前少了那份勇氣罷了。

當孩子說謊時,一般會有以下對話:

當孩子說謊時,不能一味地確認事實和追究行為。在確認基本事項之後,對話就必須朝著對彼此恢復信賴的方向進行。

過程如下:

得知孩子說謊的事實時,要盡量避免陷入失落感,白白浪費許多時間,這一刻反而可能是恢復信賴的絕佳機會。媽 媽可以針對孩子說謊進行管教,但接下來要經歷的不是追根究底,而是恢復信賴的過程,同時把這視為拉近彼此情誼的機會。

我必須再次強調,對小學的孩子來說,說謊並不是不道德的行為,而是展現內心脆弱及逃避的行為,只要給予孩子正視恐懼的機會即可。

──摘自:《家有小學生親子溝通手冊:資深小學教師教父母聰明回話…》大樹林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猶太人之所以具備能達成驚人成就的恆毅力,在於他們與家人之間的對話時間明顯要比其他民族多......
  • 所有父母都很關注孩子的課業,雖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希望我們家的孩子會讀書」的期許,全面占據了父母的潛意識與意識。可是,小學時期的課業方面,最重要的不是成績評量的結果。
  • 大部分的對話都不是合理的理性結果,而是受到情緒性與非理性的判斷左右,同時用民主的名義加以包裝。唯有脫下這層包裝,察覺坦誠的情緒時,這一刻,真誠的對話才會開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