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22):父母要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家庭是子女第一個受教場所,父母則是子女的的第一位教師。父母的諸種行為是子學習教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是子女的主要學習過程。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的兒子會打洞」,在在都說明父母對子影響力。因此身為父母者應明辨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若自己無法分辨是非,則子女如何能夠分清:何者是?何者非?如何辨別: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

行為改變技術有一招叫做區別式增強,其方法是:當兒童表現正向、良好的行為時,予以增強;若是兒童做出不當的行為時,則予以忽略。其目的是透過增強作用,使兒童知道該行為是父母所欲的,是正確良好的行為。另一方面兒童對其不良行為,因為得不到父母之增強,而知所警惕,不再胡作非為。這是教導兒童明辨是非的好方法。

父母是否能成功使用這一招的先決條件是自己本身要能正確分辨是非。可惜的是許多父母常常是是非不分甚至顛倒是非。其情況約有下列三種:

1、在子女面前表現不良行為,做出不良典範:許多父母不知自己已經為人父、為人母而不改惡習。在子女面前抽煙、酗酒、咒罵、吵架、隨意丟東西、居家髒亂……等。這些行為一再重複出現,使子女誤以為此種行為是正確的。

2、對子女表現的善行(按時做功課、幫媽媽洗碗、玩具歸定位、早睡早起、整理書包……)視為理所當然,而未予增強。依照行為改變技術之定律,好行為若不再獲得增強,則該行為終將會消失。

3、對子女的不好行為予以增強。許多父母常常不堪子女的騷擾而屈從子女不合理的要求。使子女相信:「只要我發點時間與耐心,父母一定會屈服」。有時候父母會因為子女的動作較大(如子女更大聲的咆哮、哭泣;發脾氣、亂摔東西)而曲從兒童的勒索。如此增強兒童不當行為的作法,會是子變本加厲繼續為惡。

針對上述之錯誤,父母應做下列三件事:

1、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應適時給予增強(有所為) ,例如:用身體表達情感,一個吻、一個擁抱、拍拍他,或是口頭的讚美:「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做的真好」、「對極了」、「謝謝你把玩具收好」、「好乖,我叫一聲你就來了」,這些讚美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是爸媽所希望的「好行為」。另外,孩子除了父母口頭增強外,有時還需要外加一些特殊的具體獎賞,這些特殊的具體獎賞,必須是以孩子所喜愛的為原則。果能如此,孩子通常較能配合父母的期望,快速的養成新的好行為。

2、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出現時,應予以消弱、忽視(有所不為);此技巧不像懲罰,會引起父母和孩子互相的緊張情緒反應,且在許多研究中已經證實,過度嚴厲的使用懲罰反而讓孩子變得不聽話、不合作、自私自利、且不懂得體諒父母!消弱或忽視可以避免這些缺點,也省去父母因叫罵生氣而感到精疲力盡的虛脫感。使用消弱或忽視時,短期內要避免與孩子有任何接觸,像是眼神、身體的接觸,不要跟孩子講任何的話,直到孩子停止了壞行為才又注意他,這方法對任何形式的行為都可適用,但若孩子出現破壞性或傷害性行為時就須適當的介入。

3、老師或父母應以堅定和自信去發現孩子的優良本性,正確使用獎賞技巧,及消弱技術,保持冷靜、明辨是非,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教養方式,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一定要將注意的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凡是只要盡力而為,成敗就不要太計較。這種管教方式將能培養努力的價值觀。反之,如果經常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和子女計較考試得多少分,不斷要求做事完美無缺。其結果只會加重能力價值觀。
  • 孩子的社會價值、態度、語言、生活習慣,大都來自觀察與學習,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學,大部分係透過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的作用。
  • 父母實際的管教經驗也明顯看出:兒童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及接受增強物的經驗而加大。到最後兒童的要求,會使父母不堪負荷。外在增強物會阻礙兒童發展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的動機與興趣。成就動機找來自內在比較。內在比較包括:
  • 為人父母應該了解:「感覺是真實的,不能被說服的」。唯有肯定子女的感覺,才能進一步溝通;否定子女的感覺,其結果便是切斷親子溝通。

  • 任何人其要求被拒絕其內心感受是挫折、失望、受辱、自我價值貶損。但是有時候因為對方要求不合理、無能力負擔所求,不得不拒絕要求時,能夠減少對對方的傷害,並且能夠堅定拒絕要求之兩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是的、先生,但是」這一招。
  • 在家長的諮詢中,常常被家長問及:「老師我的兒很坳,怎麼辦?」個性倔強的孩子,有先天的氣質因素,但是後天的教養更是造成兒童個性倔強的原因。比較簡化的說法是:父母採用削弱技術時,不能堅持到底。
  • (大紀元記者莊麗存台灣台北綜合報導)根據一項「中小學童放學飲食安全調查報告」指出,過半學童經常在放學途中買零食吃,其中,超過六成學童最愛買油炸類食物。醫師表示,這種飲食習慣,不僅會容易造成學童腸胃負擔,而且也會影響學童的發育,建議家長除了關心孩子放學的飲食狀況外,也應教導孩子正確飲食觀念。
  • 父母管教子女時,要注意「言出必行」的重要性。當父母或老師對子女的偏差行為做警告時,務必確切注意:警告的可行性如何?請看底下三個例子:
  • 父母要求子女分擔責任,或對子女作某種期望與要求,必須先分辨什麼是「能為」與「不能為」。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