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之十三

唐塔的雄偉與秀美─西安大小雁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保存較好的唐代古塔中,有兩座以大小分別,且都以「雁塔」為名的,西安市」大小雁塔」,其不僅是全國著名的佛教古塔建築,在世界上也頗具名氣。「大雁塔」是唐高宗在位時修建的。相傳是唐玄奘自印度(天竺)取經回來後,仿印度雁塔樣式修築的,故名為「雁塔」,作為從事譯經與藏經之處。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稱「小雁塔」,一直保存至今。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西安南郊,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大慈恩寺」內,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西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唐高宗),為追思母親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為寺名。一直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建築。

大雁塔晚於大慈恩寺14年建造。西元652年,玄奘為了保存從印度取回的佛經與佛像,於是向朝廷上表,提出請求在大慈恩寺建一座塔。唐王朝特令在寺內修建了「翻經院」,請玄奘法師擔任大慈恩寺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在中國佛教史上,大慈恩寺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玄奘法師親自督造的大雁塔,是「樓閣式磚塔建築」,塔為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有64米高。塔平面呈方形、角錐狀,磚結構呈現出木結構的斗拱風格是其特點。形狀和結構是西域式的。磚牆上顯出「稜柱」,明顯的分出牆壁開間。塔身為青磚砌成,塔的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則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形式。

初建時,塔的主體為五層建築,塔呈三角狀,磚表土心,有相輪、露盤。經歷50多年後,受風雨嚴重浸蝕,磚縫裂開損毀。武則天與王公們,將之改建為七層的樓閣式的中國式佛塔。據《題慈恩寺塔》中所描述的:「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若干年後,又因兵火之燹,最上面的三層毀壞。於是後人在七層處收頂攢尖,在塔體外又包砌了一層磚,就是今所見大雁塔的形狀。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以東側鐘樓內懸吊的明代鐵鐘一口,高三米多、重三萬斤,尤為罕見。塔內的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憑欄遠眺,長安風光盡收眼底。

說起雁塔,人們常連想到「雁塔題名」的典故。按唐代之習,若以墨書題名在塔壁上,他年若有將相,則以朱書之。明清時,「雁塔題名」之風氣又見興盛。當時的題名,文舉在大雁塔,武舉在小雁塔,約定俗成,歷時多年不衰。現今,明清時題名的刻石保存不少,有以史料價值見長,有以書法傑作為人稱道的,洋洋大觀。

除題名刻石之外,兩座雁塔還保存了許多碑刻,尤以大雁塔的石碑最為著名。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災,殿宇焚燬,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的磚龕內,鑲嵌著唐初著名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為玄奘所譯佛經寫的。石碑側雕刻有蔓草花紋,圖案優美生動。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經為慈恩寺創作過許多壁畫,可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底層四面的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有佛像、建築、圖案等。尤以西石門楣上的佛殿圖,線刻工藝精湛尤為珍貴,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在中國古建史上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雁塔塔身高大堅固,造型簡潔莊嚴,樸實大方,氣勢雄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小雁塔

在西安城南1公里處的薦福寺內,唐睿宗文明元年(西元684年),武則天以睿宗的名義,為去世百日的唐高宗所建立,初名「大獻福寺」。小雁塔的修建晚於薦福寺2年,史籍《長安志》卷七中明確記載:「景龍中宮人率錢所立」。「景龍」是唐中宗年號。顯然,小雁塔也不是官修的,是宮人集資興建。此時距大雁塔第一次改建僅僅3、4年。宮人又集資興建了薦福寺塔。高度雖比大雁塔低,但層數多達十五層。

小雁塔建於唐景龍年間(西元707年),15級,塔高約45米。是典型的「密簷式磚構建築」,塔形秀麗。相傳,當年義淨法師為了保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上表請求朝廷出資修建「薦福寺塔」。薦福寺本是唐中宗李顯的在藩舊宅,二次登帝位後,又重新令工部將寺大修了一番。皇帝李顯生性懦弱,凡事要問皇后的主意。皇后得知此事之後,令後宮嬪妃及宮娥、綵女都捐錢來修建塔,宮人們無不慷慨解囊,捐的錢建成了塔後還有剩餘。

塔內有一口人稱「神鐘」的大鐵鐘。鐘高4.5米,重達10噸,上鑄刻有「皇帝萬歲,臣佐千秋,國太民安,法輪常轉」16字吉祥語。鐘聲清脆悅耳,鐘聲傳10公里外都能聽見。傳說,若思念遠方的親人,只要將親人的名字以及住處,寫在一張黃箋上,鐘聲就能把思念之情傳達給遠方的親人。

小雁塔還有一段「神合」的神奇歷史!西元1487年,陝西發生了6級大地震,將小雁塔中間部份,從上到下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隙。而時隔34年,西元1521年的一次大地震中,此裂縫在一夜之間又合攏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將此現象稱為「神合」。西元1555年9月,一位小京官名叫王鶴,在回鄉途中夜宿小雁塔,聽聞了親自目睹這「神合」的「堪廣和尚」講這一奇事後,驚異萬分,便將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門楣上。刻石上記敘:「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

後來,修復小雁塔時,才發現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來,古代工匠根據西安地質特性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築成半圓球體,受地震時,壓力能平均分散,就像一個「不倒翁」一樣,所以,雖歷經70餘次地震,依然能巍然屹立。不能不令人歎服中國古代先民能工巧匠們高超的建築技藝!

遠看大雁塔和小雁塔,兩座塔一大一小,很相像。大雁塔在挺拔中顯得更有雄偉英姿,而小雁塔卻在挺拔中露出幾分秀美的風采。皆是唐代精美的建築藝術。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上海松江市區城東有一座方塔,為五代古興聖教寺的遺物,千年歷史的方塔原為「興聖教寺」寺塔,建於北宋熙寧至元佑年間(西元1068─1094年),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
  • 在蘇州城西北3公里處的虎丘山,原名「海湧山」。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將他的亡父闔閭埋於此處。傳說,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所以將此山改稱為「虎丘山」。另一說法,因「丘如蹲虎,以形名之」........................
  • 它是運用最多斗拱的木塔,集各種斗拱式樣於一體,由底層至頂層,用了複雜而精細的54種斗拱,顯示了斗拱在樓閣建築中的重要性,以及靈活應用性,每座斗拱都呈固定的組合形式,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築成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於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
  • 嶺南地區有許多著名的古塔,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南北朝時期,建造於廣州、連州、曲江等地方的佛塔。根據《連州志》中記載,連州「慧光塔」,於南朝宋泰始四年(西元468年)建塔,但是建築形制未詳述記錄。唐宋年間,在此塔的舊址重建今日的慧光塔........
  • 廣教寺「雙塔」,是一組較獨特的古建築。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西元1096年),為仿木樓閣式磚塔結構。外觀仿照唐代方形樓閣的形式,內部結構和細部,則以磚代木做成柱、枋、斗拱等,輔以半木結構,在中國現存的宋代古塔實物中,這種既沿襲了唐代四方形平面的建塔風格,又具有宋代建築特徵的塔,僅此一例。
  • 福建省最大的寺廟要數位於泉州鯉城區西街,佔地面積78000平方米的開元寺。它壯觀的建築和優美的景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於世。建於唐代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至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原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
  • 景州塔,位於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城內西北角,原古剎「開福寺」之內。開福寺的建築別具一格,供佛大殿堂非常寬敞,可是竟然不用一根房梁,當地百姓俗稱「無梁殿」。而景州塔原為寺中的三大建築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