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天地】世代相傳的聖母頌

font print 人氣: 19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7日訊】(希望之聲/休閒頻道)很高興又和大家在空中相會。今天節目將要為大家陸續介紹三位作曲家:約斯昆.德普瑞、古諾以及舒伯特所寫的「聖母頌」。我們來比較一下這世代相傳的「聖母頌」在時代風格流轉中的不同風貌。


http://www.youmaker.com/

音頻:世代相傳的聖母頌

「聖母頌」是羅馬天主教的一種祈禱文,意思是「向瑪莉亞致敬、讚美」。一般在天使報喜節時以詩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樂發展與宗教有極大的關係,許多作曲家都譜寫過類似的曲子。這些曲子都透著信仰神的靈性之光,處處顯露出奉獻給神的謙恭和與世無爭的淡泊。

作曲家利用教堂特殊的空間結構,放大讚美詩的合音共鳴,使各聲部彼此交融,達到和協無暇的超凡境界。作曲家懂得如何幫助人褪去世俗色彩的外衣,引導人小心翼翼地碰觸心中那塊唯有神能填補的空白。

約斯昆.德普瑞就是其中的高手,他是文藝復興時代少數在有生之年即備受重視的作曲家。他擅長將四部和聲作品,以輪替的方式改變和聲的厚度,打破傳統四聲部一用到底的作法,增加了不同聲部之間對應的趣味。

我們現在要聽的這首約斯昆.德普瑞的「聖母頌」,是一首無伴奏的聖詠合唱曲,我們叫「經文歌」,歌詞都是與宗教有關的拉丁文。我們在一開始會聽到很明顯、很規則的卡農輪唱手法,按照第一、二、三、四部的順序輪唱下去,繼續再反覆一次,隨後在聲部進行中不斷地變化著組合方式,有時是二聲部,有時是三聲部,井然有序地安排,雖然有些刻意,但又使人感覺自然得如行雲流水。

現在我們就來欣賞這首CappellaNova所演唱的約斯昆.德普瑞的「聖母頌」。

我們接下來要介紹的第二首「聖母頌」,是由浪漫派時期法國作曲家古諾所寫的。古諾曾寫作大量的宗教音樂與歌劇,潛心研究人聲與合唱。這首曲子之所以如此聞名,除了旋律優美動人,還有一個音樂史上罕見的特色。一般作曲,通常是先寫好旋律,再配上合宜的伴奏,以旋律為主,伴奏為輔,相得益彰。但這首「聖母頌」卻是先有了伴奏譜,然後再譜寫聲樂旋律。而這個伴奏譜用的居然是現成的巴赫在150年前所寫的「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

有「音樂之父」尊稱的巴赫,名聲不僅響亮,寫的音樂又極具權威性。到底是什麼魅力吸引著古諾,把「長幼有序」的倫理拋到一邊,讓巴赫的曲子來為古諾伴奏呢?其實,巴赫的這首前奏曲再單純不過了。用的全都是『分解和弦』的音型模式組合成的。但是單純並不代表簡單。怎麼說呢?『分解和弦』是把一組共振和協的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和弦」,拆解成前後出現的排列方式,就像下面這樣的聲音:【音樂帶入~~~】

因為這些『分解和弦』都是彼此融合的音波共振,音響的共鳴純淨和協,在和弦更替時,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推進力。尤其在固定不變的節奏模式帶動下,能很自然的將樂思與情緒包容起來,喚起聽者的情感共鳴。

而巴赫的偉大在於將這麼單純的技巧發揮到至高境界,不需要過多的加工渲染,單純就是美!
現在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首感動了古諾,也感動了世人的「巴赫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這是由李希特(Richter)所彈的。

這裡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您現在正在收聽的是由我林杏娟為您主持的「古典天地」節目。

剛剛我們所聽到的是被古諾拿來當作伴奏用的「巴赫C大調平均律前奏曲」。巴赫一生的音樂創作也幾乎都是用來讚美神的。古諾與巴赫兩位宗教音樂高手的作品結合在一起會是什麼樣呢?想像一下置身於高聳的教堂裡,陽光穿透彩色玻璃,灑滿一地耀眼的光輝,對著聖瑪利亞,虔誠莊嚴地唱出祈禱文:

聖哉瑪利亞,您永遠的慈懷,培育萬物,古往今來無比偉大。
為拯救無數世人脫離罪惡,把神子救世主耶穌生下。
聖哉瑪利亞,請為我們祈禱,使我們免於罪罰。

將要為大家所播放的這個版本是女高音卡娜娃(Kanawa)所演唱的古諾的「聖母頌」,由豎琴伴奏。

接下來第三首「聖母頌」是舒伯特所作的。這首作品有典型的浪漫派特色:利用文學的描寫力量強調音樂的主觀性。怎麼說呢?傳統的「聖母頌」都是直接採取天主教所公定的拉丁文祈禱文。但是舒伯特在此不僅選了幾段蘇格蘭詩人Scott的詩「湖上美人」當作歌詞,也把詩翻譯成本國的語言–德文。舒伯特彰顯的是祈禱時虔敬的氣氛,讓人藉著聽得懂的歌詞,分享神聖、平靜的心情。這與宗教禮拜用的「聖母頌」目的不太一樣,但同樣具有救贖的力量。

在蘇格蘭詩人Scott的「湖上美人」詩中,有這麼一段場景的描寫:在戰火瀰漫的某一個黃昏,士官羅德烈克獨自在荒野漫步,突然聽到一縷歌聲。原來這就是達格拉斯公主愛蓮,在老臣培恩的豎琴伴奏下,向聖母像唱出的祈禱之歌,傾訴她內心的煩惱,充滿了虔誠的感情。這首歌詞是這樣的:

AveMaria,仁慈聖母,請您傾聽這虔誠告白,請您伸張仁慈聖手,請您來撫慰我這心中悲苦,我將無處投靠身心,永托您那慈恩庇護,啊,我高貴仁慈的聖母啊!請聽聽這虔誠的祈禱,AveMaria。

我們特別為大家挑選了這張卡拉揚(Karajan)指揮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由女高音普萊絲(Price)所演唱的「聖母頌」。這個版本一開始時,是由交響樂團以演奏曲的方式表現。第二次反覆時,才加入女高音的歌詞演唱。聽眾朋友可以同時聽到兩種不同風味的「聖母頌」。

轉自《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十九世紀的巴黎,和現在一樣,一直以來就是藝術家們嚮往與熱愛的城市。這個在當時整個歐洲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像磁石般的吸引著各路英雄豪傑來此較勁、相會。地靈人傑的條件下,文人雅士聚會的社交場合竟成了主導藝壇走向的風向標。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促成這個特殊文化現象的「巴黎的會客室--沙龍音樂」。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