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用智慧善解缺憾

方靜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與妹妹、妹夫閒聊,談到老爸長久以來固執的想法,和專斷的行為,我愈說愈激動,忍不住抱怨了起來。這時,妹夫語重心長的指出:「老人家的身心狀況已在退化、衰敗之中,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不可逆轉的,所以,看似頑強的人,其實是一個弱者,我們常常理所當然的欺負弱者而不自知。」這一番話有如一記當頭棒喝,劈頭打醒了迷中人,反躬自省後,我感到汗顏、羞愧……

有一段時間了,每週共事一回的朋友,常有意無意的嘲笑我低階的電腦能力,和粗略的行事風格,我深知這些是自己的弱點,然而面臨批判與評斷,仍不免覺得委屈與無奈。弔詭的是,當易地而處,看待別人的缺失時,竟然也能理直氣壯的挑剔與責難。正如《聖經.路加福音》所提及的:「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的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思考到這個層面,益發覺得膽戰心驚,原來,我們常在無知中造業、傷人或者被傷。

世間並不完美,凡人都有弱點,有的可以改變,有的卻無法抗拒,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弱點,在當下都是缺憾。論斷別人,很多時候是出於自以為是的無知。對整個環境無知,對別人無知,甚至對自己也無知,但卻以為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其實我們的論斷,常常只是根據自己的偏見和一些情緒的反應。而如何用智慧善解缺憾,是須要學習的課題,也是生命境界提昇與否的契機。

「同理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讓我們有能力理解他人獨特的經驗,在心理學領域中,被奉為解決人際問題的圭臬。亞瑟‧喬拉米卡利、凱薩琳‧柯茜在《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說道:「同理心是理解,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離──你必須與悲痛、恐懼、憤怒保持距離,創造一定的空間,讓你的理性思緒平撫非理性的感覺。你必須先把成見擺在一旁,壓抑想要評斷與譴責的下意識反應。因為還有更迫切的,也就是追求「理解」、或最終希望能「寬恕」的需求,報復的情緒因而得平靜與壓抑。」簡言之,同理心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其實,與「同理心」(empathy) 雷同的觀點,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國的老祖先就已經現身說法,《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兩篇可見例證;也就是說能夠「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為別人著想。尤其是在發生衝突或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去感受,也許就可以瞭解到對方的立場和限制,進而求同存異,讓矛盾得以消弭了。

而相較於心理學的論述和儒者的體驗,宗教上的心法是「慈悲」。慈悲是一種願他人脫離痛苦的渴望。真正的慈悲並非僅是情緒反應,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堅定承諾。基點是以他人存在的空間、時間為考量,付出真正利益於他人的力量。因此,對待他人的態度並不會隨著外在條件不同而改變。站在尊重、平等的立場,看待每一個生命都是宇宙的唯一,都有存在的價值。

慈悲、同理心和推己及人,凡此種種所示現的智慧無非是:願意給生命多一些自由,多一點生存的假設,多一點知足的感恩;給生命更大、更妥適的模糊空間,讓人間的缺憾在寬廣的餘裕與從容中得到善解。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假日,雨後涼爽的傍晚,和家人在愛河的步道漫遊。一家老小輕輕緩緩的走著,清風徐來,吊鈴似明黃的阿勃勒,在樹梢搖曳生姿,蝴蝶般橘紅的鳳凰花,也在枝頭翩翩起舞。
  • 日前,開車上班途中,因為未依號誌燈左轉,所以造成一起交通事故。財物頗有損失,人也受傷,所幸已無大礙。在一陣折騰後,事情總算圓滿收場。然而,過程中,一個盲點漸漸的暴露出來,那就是未堅持做對的事,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便宜行事,終於導致遺憾的發生……
  • 最近,有一則新聞頗引人注目,在網路上也帶動一股熱烈的討論風潮:「台灣台北市建國中學翻牆文化由來已久,很多建中畢業的人,都有中午翻牆外出買午餐的回憶。教官是抓不勝抓,但學生們還是照翻不誤,如今,建中就從即日起開始試辦,中午午餐的1個小時,開放500位同學可以外出買午餐,讓學生學習自我管理,如果試辦成功,最快可能9月起全面實施中午解禁。」不過,卻有學生表示:雖然已經開放,但是翻牆習慣了,改不掉!高牆還在,為何不翻?看來,翻過圍牆容易,而要超躍心牆,就得費一番功夫了。
  • 唸小二的外甥女酷愛閱讀,三天兩頭往圖書館跑。借書、看書、還書、寫心得和說感想,是她生活中的要事,經常忙得不亦樂乎!小小年紀,備嚐讀書之樂,已是幽默大師林語堂口中的──讀書之人,乃文明之人、有趣之人、有福之人與令人羨慕之人!
  • 認識李小姐近三年了,她是養生食品公司的行銷人員。當初,她來介紹產品時,就讓所有人都印象深刻。以一般眼光來看,她算是個殘疾人士。受損的發聲系統,使她的語言模糊而難以辨識,但是她的敬業精神,彌補了這個缺陷。在對話的過程中,她總是一字一句的慢慢說、反覆的講,直到另一方完全理解為止。
  • 「化為千風」是印第安人的生死觀。人死後,化為秋陽、冬雪、飛鳥、星辰與千縷微風……
  • 傍晚,小外甥女急匆匆的打電話過來,興高采烈的宣佈:「阿姨,告訴妳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那就是──今天,爸爸幫我申請了一個專屬網誌,我跟哥哥一樣了耶!」聽完,向她道喜,也分享她的快樂後,心裏有一個聲音浮現──在八歲小女孩的心目中,將新奇、時髦、趕上流行,視為天大的好事,那麼,成人世界的我們,對這個問題,又是如何看待呢?相信回應的答案,一定是人言言殊,各有論述吧。
  • 時值盛夏,又到了畢業的季節,千千萬萬的青年、青少年將走出校門,面臨人生的另一個轉折。有的要繼續升學,有的要開始就業,而無論升學或就業,是否榮登「第一志願」,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每年,此時到暑假結束的這一段期間,經常可以在傳播媒體、或報章雜誌上,看到相關的訊息,大家討論的沸沸揚揚,熱鬧非凡。
  • 前一陣子,和朋友帶領孩子,一行共二十多人去參觀攝影展。其間,在一幅得獎作品前,引起了小小的騷動。那個作品的情景是:一位老者在綠蔭下優閒、專注的閱讀報紙,經由解說員提及,才驚見圖像中,報刊的上緣,並立著兩隻小鳥,靜靜的似乎正品味篇章。當場,有一部份的人表示,不曾注意到那兩隻小鳥,而更有趣的是,年紀愈小的孩子,看到的比例愈高;反之,年紀愈大者,大多將這個部份忽略了,其中包括我自己。
  • 有情世間,真實的故事最感人,特別是發生在周遭,能夠耳聞目睹的情節,格外令人動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