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習
有傳統思想的中國人講孝道,是對父母的感恩,為什麼要感恩?當然是清楚地理解這天倫的因果關係。所以常把父母栽培養育我們的「因」緣放在「心」上。不難想像,這就是「恩」字的由來。國父曾經說過 :講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比世界各國進步更多。
只要「專」一,圍圈起來就是團一夥人有共同的目標「專」一的志向,圍圈起來就可組成一個「團」,這一夥人,心志的專一自然就能產生一股力量去執行那件事,那時輕易就能發現『團'結的力量多可觀。然而就像星星之火,強大起來,可以煉鋼造器,同時也可能造成災禍,貽害一方, 團結的力量,如果用在真的善的一面,便能造福人群,如果用在邪的惡的一面,當然害人不利己,後果不堪設想。
當我們想判斷一件事的時候,我們需要一把鋒利的"刀"(智慧的象徵)。一個超越這件事的見地,在那裏能看清這件事的兩半----一半是正面,一半是負面。這時做出的判斷才是不偏不移,真確又得理。
兒子2006年5月出生在多倫多,至今不到兩周歲,已經認識很多漢字了。其實這完全是“意外”的收穫。我知道很多朋友的小孩兒一旦上學之後,就喜歡說英文超過說中文,更談不上認識漢字了。所以我一直害怕孩子會失去對漢字的興趣,現在我對這一點倒是很放心了。
加拿大的「全法語課程」設立四十年來,研究結果對兒童最好何時開始學習這第二語言一直有不同的結論,一些報告認為很少有證例能支持任何一種說法。
在韓國,每天有100萬人學中文;在日本,每天有200萬人學中文。在美國,中文已被列入美國SATII學測內容之一,美國高中也設有華語進階先修課程,估計到2015年時,將有5%的美國高中生(約75萬名學生)學習中文。總計來說,目前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學華語文,到了2012年,預估將高達一億人。
當今世界上的文字大概可以區分成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兩種。漢字不是英語般的拼音文字,英文是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的意義共識。漢字是以字形、字音來表現字義。字形、字音與字義彼此密不可分,所以漢字的學習的主要重點就是辨識字音、字形、字義,並且將其緊密聯繫形成一體。
要學好中文,最好的辦法還是同時學習傳統的中華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從「漢字」字的本身著手又不失為一個簡易快捷的辦法。中華文化中獨特的表意文字,蘊含著大量中華民族原始的生命宇宙觀。
「識字」是將字形、字音、字義建立聯繫建立統一聯繫。由上述心理學研究的三種取向由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由上而下模式(top-down model)、交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大概可發展出分散式字教學法、集中識字教學法及平衡教學法三種方法。
筆順學習是掌握正體中文的的重點,藉由正確的基本筆劃及筆順,才能正確的寫出部件。除此之外正確的基本筆劃及筆順也與正體漢字的記憶與書寫的美感有具體關係。
從經濟與就業的觀點來看,哪一種語言佔有重要地位?德國波昂的斯坦克機構(The Steinke Institute in Bonn)的語言指數預測,到西元2025年為止,英文仍是最重要的語言,而中文則榮登第二名。之後的名次依序是日文、西班牙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俄文、葡萄牙文與韓文。
今晚寫了一個演講稿,要給一個漢字也不識的老美講一次中文課。寫後,有感,就寫了下面的文字。
大家都知道漢字是現今世界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漢字的一筆一畫都真實的記錄了先民五千年來真實的生活面貌。可以說,走進漢字,也就走進了中華文化的殿堂。今天我們特別請來了歷史教育學家李明遠教授,和我們聊一聊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大紀元記者李新紐約報導)臺灣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在結束華府台美貿易會談後,於本周四在紐約台北經文處會見媒體,呂木琳告訴記者,台美貿易會談中,有關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是重點之一。同時呂木琳介紹了臺灣教育部的一系列新舉措,以提升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相關計劃將使更多的海外學者學生受益。
因應全世界學華語熱潮,台灣大學領先全球推出「台大華語」 (NTU Chinese)網路學習軟體,並從今天起上線;台大校長李嗣岑指出,全世界估計約有三千萬人在學華語,台大從去年九月起研發,今天開放上線免費試用到九月底,軟體特色是具有即時語言診斷及多維結構的語境溝通方式。
中華文化產生漢字,漢字也在傳遞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漢字和文化內涵互相涵射,其實只是微觀訊息和巨觀訊息的差別而已。漢字不是英語般的表音文字,先將文字轉換成語音在語音上尋求社會共識的意義而是在字形、字音、字義上都和文化互相涵射。
一般低年級老師在教國字時,似乎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有半堂課都花在「國字筆劃練習」上。「小朋友,看這裡,這個王字這樣寫唷,跟我寫一遍……」同學隨著老師寫幾遍以後,接下來就讓同學依樣畫葫蘆,寫個十遍。鄧老師很感慨的說:「這樣寫了十年,也未必知道這個字為甚麼要這樣寫 」。
中文字是一種表義文字, 文字本身不因當代的語言變化而有所改變,所以數千年前老子的道德經現在的人們仍然可以傳頌不已,然而莎士比亞的原本如不經翻譯,現在的英國人只能望古英文興歎了。學習中文字本身字義和字在文中的意義就更加重要。
在學習中文字時有一些學生常常寫錯別字卻沒有自己訂正自己錯別的策略,所以中文字的學習常需要教師提供策略而學生學習卻相當被動,然而唐自杰(1965)發現學生主動分析與練習糾正錯別字效果較好,也就是學生必須主動的去對自己學習中文字的狀況提出修正策略。
我們在看到一個陌生的事物往往會用熟悉的事物去詮釋,例如:當看到水中在一種生物很像甲字就有人用甲魚來稱呼鱉。這種詮釋方式就是把新事物用舊經驗去比較、類比來了解新事物,也把新事物融合成自己的經驗範疇,也成了自己熟悉的一部份。
當一個人經常接受煙酒毒品的刺激,而形成了習慣,那時就會產生對煙酒毒品的依賴,最後擺脫不了這惡習慣的控制而受到身心的摧毀。也許是智者看到這個隱患,就把這「隱」字套上一個「病」字殼,造成上癮的「癮」、毒癮的「癮」字,讓人清清楚楚地體會:這是一個隱藏的病患。
有一位緬甸高僧「韋無大師」在講開示時總要勸人守住自己善良的本性,不要受到「大」樣的壞影響而損了自己的德業,接著他會解釋道﹕我說的「大」樣是生活上的變化,諸如由雇員變老板,再由小老板變「大」老板,或是小地主變「大」地主。小官升「大」官,小演員變「大」牌演員,這種受到「大」樣變化的人,很少有人能保持本來面目。所以韋無大師要慎重的提醒大家。
常常發現學生將幫助寫成幫住、柵欄寫成柵「攔」,這些都是學生因為不了解詞的意義所以寫出別字,所以掌握詞的意義進而掌握字義 就能寫出正確的字了。
(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道)從2月8日以來,世界著名報紙、英國主流媒體《泰晤士報》將開展爲期10天的“中國周”活動,以慶祝農曆新年的到來。過去幾天裏,醒目的漢字出現在該報最醒目的地方,報紙内一系列普通話中文 程和免費贈送的光碟,在英國主流社會掀起了學中文的又一高潮。
有這樣一個傳說:住在溪邊的一對老夫妻,有一次撿到溪上游漂流下來的一個大西瓜,抬回家後西瓜卻裂開來,想不到瓜裡生出一個小孩。這「瓜」的孩「子」當然沒有父母。從這以後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叫他「瓜子」併成一個字就叫「孤」。沒有父母的孩子就叫「孤兒」。許多學生聽了這個故事以後,「孤」這個字就不再寫錯了。
當學生寫出錯別字時,我們的訂正策略常常是寫出一個正確的字,然後再請他練習數遍。希望他能夠糾正錯誤重新寫出正確無誤的字,然而這種策略真能糾正一切錯誤嗎?
在中文字教學過程中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生字學得愈好的學生,學習生字時往往能正確無誤的寫出字形,而且俱有多樣化的學習生字策略,會在一個學習策略不太適合學習時會立即轉換另一種策略進行學習,而學習不佳的學生往往缺乏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導至他們常常寫出錯別字。
漢字的構造中以形聲字最常見,多數是由兩個字合併而成,一個是聲符,取他的字音,另一個字是形符,取他的字義,表示事物的類別;有時我們發現有些字的聲符還兼備形符的作用,起了聯想和表意的功能。
共有約 10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