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系列 (19) 曹钦荣 人权设计师、和平博物馆

邱斐显
font print 人气: 423
【字号】    
   标签: tags:

1980年代,台湾社会民主化的过程中,力抗一党独裁统治的,除了站在第一线的法、政、医、传等专业人士之外,还有许多默默贡献自己能力的各行各业社会人士。曹钦荣是其中的一位 。

渔村少年,对建筑产生兴趣

曹钦荣,1953年出生,成长于基隆和平岛,求学时对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曹钦荣回忆自己念小学的工艺课,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利用身边俯拾可得的材料,作成如船、螃蟹、虾、贝壳等亲近的生活物品。

渔村少年曹钦荣,成长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家乡所有的生存条件,都与海洋息息相关,看见了海港、海洋环境不断变迁、恶化。基隆中学毕业后,他考上国立成功大学工业管理科学系。

上大学前,曹钦荣造访了鹿港。他被这个60年代依然蕴藏着浓浓古早味的古朴小镇所感动。大学四年里,他探访了许多台南的历史遗迹。现在回想起来:“这些记 忆沈潜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让我意识到台湾过去美好的史迹建筑。70年代的台湾,经济快速成长,执政者没有人文考量的规划,城乡风貌逐渐呈现一致化。”

谈起走入室内设计一途,曹钦荣表示:“念大学前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要念什么,还曾经问到一位学长,以为建筑系是学土木的,将来只能造桥铺路。”从摸索中,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环境与建筑。曹钦荣认为,建筑不应只是硬体规划,要有深远的内涵,包含环境与人文的整体思维。

边做边学,冲刺事业关心政治

踏入社会后,他的第一个工作,到国泰信托公司不动产部上班。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建筑专业知识,台湾的房地产业正处于萌芽的时刻。70、80年代,台湾社会快速变迁,也刺激着曹钦荣不断反思、成长。1979年美丽岛事件发生时,他曾和朋友为此互相讨论、争辩。1980年,在狱中的林义雄家里遭逢“灭门血案”,震撼了海内外台湾人,曹钦荣也不例外。他开始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党外杂志,主动关心台湾的政治发展,有了家庭、小孩,思索着个人与群体的未来。当 时他认为,“自己只能尽一己之力,自我充实,对民主运动关心,有钱出钱,做多少算多少。”

白色恐怖,亲族邻居皆遭殃

“以前我家邻居有位阿张姨,终身未婚,却又扶养一个儿子,我后来才知道她弟弟在二二八事件时被抓走,从小听大人谈话,心中留下基隆港曾经血染海港的印记。家族有位姨丈,也是二二八事件的受难家属。”因为这些缘故,曹钦荣阅读二二相关的书,“被出卖的台湾”是第一本二二八启蒙的书。郑南榕推动“二二八事件平反”活动,他还特地跑去参加几场演讲会。

曹钦荣就职国泰信托期间,认识了黄梅芳女士,两人后来成为终生伴侣。黄梅芳女士,毕业自实践家专空间设计科。她非常喜爱艺术,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三十年,热情不曾稍减,夫妻因而互相影响,对艺术有共同的喜爱。另外,曹钦荣在国泰结识了台湾诗人李敏勇,两人私交甚笃。

曹钦荣的第二个工作,在同发建设公司担任副理。当时,他与“民进党党旗设计者”欧秀雄老师有同事之谊。因为欧秀雄认识美丽岛的家属-周清玉,他并曾与欧 秀雄一起造访周清玉的关怀中心。

解严后,1988年,曹钦荣夫妻自行创业,成立一家设计工程公司。业余仍然持续关心台湾民间的活动,参加“台美文化交流基金会”(陈文成博士纪念基金会前身)所办的台湾系列讲座,之后他应邀成为基金会的董事之一。

参与筹划,担任“二二八纪念馆”副馆长

1996年,,曹钦荣邀请李俊仁、王立甫建筑师共同参加台北市“二二八纪念馆”竞图,并且协助开馆一系列的规划工作。1997年3月到6月,应民间经营的 “台湾和平基金会”之邀,担任“二二八纪念馆”副馆长。

曹钦荣的岳父于1996年过世,老人家在过世后,留下当日本兵皮制军用袋,内藏许多当时资料,他把这些历史收藏在自己的记忆中,这件事让他深深感慨,征得家人同意,将岳父的遗物捐给二二八纪念馆。

1997至1998年,曹钦荣继续“二二八纪念馆”的全馆展示与馆活动更新企划,包括内容企划、设计、影像软体设计等,“二二八纪念馆”有了完整的纪念馆功能。1998年底,陈水扁市长连任失败,马英九接掌台北市政,并由龙应台担任文化局长之后,“二二八纪念馆”因换人执政而逐渐脱离纪念馆应有的博物馆功能。

1997年,曹钦荣负责规划“陈文成博士纪念室”,1999年,也接手规划郑南榕纪念会馆。以前,他读“时代”杂志,也常去杂志社买书,但是没有机会认识 郑南榕。“郑南榕在成大读过一个学期,算是我的学长。我知道他参加过成大的‘西格玛’社,我也是从社团里听过他的名字。”

后来为郑南榕纪念会馆做设计时,整理郑南榕的资料,发现他曾在狱中写过一张卡片,记述20年来的回顾,其中提到‘西格玛’社的自由精神。“会馆施工中发现 杂志社的铁窗缠绕的铁线非常坚固,雇工不愿意再拆下去,我只好亲自拆除一环一环绞在铝网上锈蚀的铁线,倍感吃力,我意会到自我禁绝,对抗暴力体制的坚决毅 力绞在防御工事的铝网上。郑南榕自焚那一天午后,广播传来消息,我呆坐在办公室一下午…‘他是玩真的!用生命取得真正的自由!’那些臆想、扭曲的报导,只是在考验我们心智的判断能耐。”曹钦荣回忆起郑南榕自焚就义,深受冲击。

2001年开始,曹钦荣先后担任绿岛人权纪念园区规划案主持人、总统府“人权之路:台湾民主人权回顾展”的策划总召集人,继续追寻白色恐怖的历史。他不但负责金宝山“郑南榕墓园”设计,也帮林义雄“慈林文教基金会”的“台湾民主运动馆”,提供展示规划与制作咨询。

从“绿岛人权纪念园区”、“国家人权纪念馆”、“绿岛永续观光发展计划”,到“2005绿岛人权音乐祭”,曹钦荣都参与其中,他认为台湾被殖民一直到战后的历史-我们父祖世代的生命历史,并未被全面理解。

国际会议,盼台湾达世界水准

2004年10月,韩国首尔举办世界博物馆协会(ICOM,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会议,与2005年5月,西班牙格尔尼卡世界和平博物馆会议,曹钦荣都以个人会员身份,自费前往参加会议。曹钦荣认为:“我从国际会议的交流中更加确信,和平博物馆的文化能量,不只属于博物馆专业人士所拥有,而应该不断地扩散,成为全民参与的博物馆活动。”

眼看马英九执政下的“二二八纪念馆”由充满活力而清冷,曹钦荣忧心忡忡:“台湾内部还存有很大的族群认同问题,不仅如此,台湾人的历史意识不足,放纵加害者工具化被害者,马英九连结台湾历史的论调,有着加害者重新包装上路的邪恶本质。”

2005年,曹钦荣年过半百,决定再深造。他追求的不是时下一般人所热衷的“EMBA学位”,而是投入台北艺术大学“博物馆研究所”,希望钻研世界各国的和平博物馆建立与理念。他期盼自己能学习更多,有朝一日,能为台湾有一座“世界和平博物馆”奉献心力。@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洪瑞珍,嘉义新港人,从小就沈浸在音乐气氛中。自己和家人都爱唱歌,父母亲受的是日本教育,非常喜欢唱日文歌曲。家族中的堂兄弟姊妹亦然。只要有家族聚会时,大家就会唱歌自娱。
  • 我和许亚芬的认识,要从2001年她演出河洛歌仔戏团的重量级戏码【秋风辞】谈起。那一年的暑假,我带着五岁的女儿去看【秋风辞】,原本心仪戏里小生的女儿,看见舞台上的老皇帝“汉武帝”的表演,竟转而敬佩起来,还央我带她去认识这位“汉武帝”。这出戏码中,担纲演出“汉武帝”的,正是许亚芬。
  • 李永丰,现任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负责纸风车剧团(儿童剧创作)、绿光剧团(成人歌舞剧)、风动舞蹈剧场(现代舞), 和风之艺术工作室(专事舞台、布景、道具及雕塑艺术品设计制作)四个艺术团队的创作、经营;并担任“纸风车剧团”艺术监督,以及“红楼剧场”馆长。李永丰强调:“纸风车,有风就动;没风的话,自己跑,也会变成有风,一样能让风车动。”
  • 近年来,国际知名雕塑家李良仁的艺术作品,在台湾公共装置艺术领域,颇负盛名。1995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天空---一九九五”,1998年嘉义布袋镇的地标“千禧布袋”、新竹国泰建设荷兰村的“彩色花园”,2000年与2004年担任“总统就职晚会”的艺术指导,2005年台北华山“天赐良鸡”,都是李良仁杰出的代表作。
  • 平埔族(西拉雅族)是汉人来到台湾第一个接触的原住民,400来她一直在台湾历史文献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脚色。台湾人若要建构自己族群的主体性,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平埔族群作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不但重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 郭明福,1950年,出生于嘉义市。1977年,师大美术系西画组第一名毕业。1988年,师大美术研究所暑期班结业。1989年,40岁才开始攀登第一座台湾百岳。
  • 2005年10月,海外的美国《台湾公论报》和台湾岛内的《自由时报》合办一个活动,由海内外17位作家、19位学者、27位意见领袖,共同评选、推荐50本最能孕育台湾人文主体意识的启蒙书。在这个票选活动中,前卫出版社与其同系列的草根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踏踏实实地占了一半之谱,足足25本。
  • 布袋戏在台湾文化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从过去到现在,包括日治时代与国民党统治时代,布袋戏的历史演变,相当崎岖坎坷。1970年代之后至今,从李天禄“亦宛然”、新庄许家班“小西园”、云林黄家“云州大儒侠”、“霹雳”,到中南部的沈明正布袋戏团,都为台湾的布袋戏文化,做了很大的贡献。
  • 1988年,台湾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原住民的正名运动、环保运动、反核四运动也在此时风起云涌。夏曼.蓝波安没有错过这 一波波要求改革的浪潮。他的自我觉醒,正是来自他在台湾社会底层工作过的生命经验。
  • 没有高深傲人的学历,却对台湾文史资料,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和热诚,持续不断搜集。没有正式学院的训练,却倾其半生之精力,写下了五十本台湾文史著作,造福台湾子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