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38号鞋

作者:方静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到鞋坊修鞋,遇见一位中年女子前来换鞋。自诩制鞋达人、高姿态的老板,用半嘲讽、半开玩笑的语气数落对方不识货,女子并不以为忤,但坚持更换另外一个款式……

货品取来,她却无意试穿,因为那不是38号。老板没好气的解释:“每个款式楦头都不一样,听我的,准没错。”女子回应道:“可是我一向都穿38号呀!”眼看着达人面有愠色,就要发火了,我急忙插话道:“以自己的脚去感觉最实在,你就试试看吧!”

不料,她竟然听从了,接着,还问我关于鞋型、颜色方面的意见,更没想到的是──她也一一采纳了。女子走后,老板赞扬我有美学概念,还懂得做生意,我笑称不敢当,就没再多说什么。其实,当下只想缓和气氛、化解僵局,哪有多余的心思或盘算。

然而,这个38号鞋的争执,叫人联想到“傲慢”与“偏见”两个问题。它们常常理所当然的出现,而未被察觉;可能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也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而造成无谓的纠葛或冲突,岂可轻忽、漠视?

傲慢,是一种可怕但又不自知的毛病,它会严重的干扰自己,甚至于伤害他人。这种心态通常是目空一切,瞧不起别人,内心志得意满、沾沾自喜,从而产生骄矜、轻蔑的行事风格。其实,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真诚的朋友,也看不清真实的自己。

偏见,往往源于刻板印象。当我们过度依赖它时,很可能误判局势,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状况一般,你做出的判断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根本是一场误会。偏见的结果:小则自己吃亏,大则误人、误事,不可不慎。

或许,“旁观者清”,这一桩38号鞋的纷纷扰扰事件,其实,是“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对峙,我深受警惕,也有所收获。不知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进而去省思和修正?@*

责任编辑:方远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那个暂停让路的空间中,充满许多美好的事物,除了有后天的教养和训练之外,更有人性本质的纯真与善良,而那些简单、细微的动作,很体贴、很温柔…...
  • (shown)每一趟旅行,必然,有起点也有终站;但是,过程却可以无限期的展延,它可能早于起点之前,也可能晚于终站之后......
  • (shown)当你付出你的财物,你给予的并不算多;唯有在你奉献自己时,才是真正的给予。
  • 新奇、迅捷的感官刺激之后,我们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 中年后的我们,无论走了多远、隔了多久,在某些时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频频回顾,不也是一种“回游”吗?!这是生命基因对原乡的记忆,和深深的眷恋。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往往是从味觉中去追忆那些朴实、静好的岁月……
  • 例行社团活动中,A和B因故产生矛盾,他们看法不同、各持己见。一阵论述、辩解之后,还是没有共识,A未告知,悻悻然离去;B也默不作声,兀自继续工作......
  • 曾听过一则趣谭:老师教学生要“日行一善”,几天后......
  • 要如何摆脱困境,跳出“观念”的陷阱呢?保持弹性、开放的态度;尝试省思、改变的行动,也就是从井底奋力的起身、飞跃,当挣开束缚与制约时,就能看见苍穹的辽阔和宇宙的浩瀚!
  • 他们是“小花理论”的实践者,“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插下一朵小花做起,逐渐的影响周遭的环境,以致启动一个良性的循环,让整个人与空间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气象。
  • 看到对立的两者口出恶言前,第三方就是带人到阳台的推手,避免任何一位说出一时的气话而后悔一辈子。另外,第三方也能让人离开冲突,将关注放在原来的目的,以及最终的圆满结局之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