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师罗森鲍姆访谈之四

钢琴大师罗森鲍姆:贝多芬奏鸣曲之绝响(2)

font print 人气: 26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6年10月05日讯】(大纪元特约记者兰青、张小清纽约采访报导)按: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举行。本届比赛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鲍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举办大师班。比赛前夕罗森鲍姆接受专访,挚诚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演奏与欣赏、特别是比赛指定的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师经典曲目的精到理解,无论是专业音乐家还是业余听众,都会深受启发。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续前文

2. 贝多芬第三十一号奏鸣曲,作品110

Beethoven Sonata No. 31 in A flat major Op. 110

“奏鸣曲三部曲”的下一曲也有个作品号——110。这部作品我觉得比前一曲更关乎抗争和追求。

(1)第一乐章

从一开始,跌宕的音程就交替出现,那些上行的音程有如在邀你同往,它们到达什么地方,又回放。此后发生很多事情,这一曲特别在第一乐章有很多上行的动势,其中一些地方确实呈现出某种抗争,仿佛一个人在努力达到希求的顶峰,不论希求什么——人只能一点点艰难地达到。

比如说有一段攀到了第一个层次,之后继续向前,之后达到了顶峰,让你感觉:好,我达到了成功的一刻,然而紧接着你会觉得,那并不真正是你寻求的东西。

随即,乐曲沉入某种静寂,好像那只是个局部的目标,我们还需要探求更多,还需要追寻更多。之后音乐使用了多个调性,有如在寻觅。

奏鸣曲中有个部分叫做展开部,通常会将乐章开头的部分加以展开,而且通常会转换不同的音调;有时感觉有点动荡不安,在探寻什么,最后又回到起始的素材,这是奏鸣曲的惯用曲式。

但在贝多芬手中,从不会给人感觉像海顿或莫扎特的奏鸣曲里那样回到开头,即便是起始素材也会加以某种转换。所以给人感觉,是,这很熟悉,但同时也是前面的一种延续。

所以作品110的第一乐章中有很多的追寻,到结尾处好像止息了,但也仿佛在期待着很后面段落才会出现的什么——一段充分发展的赋格,非常接近巴赫写过的那种赋格,很多乐音错落,彼此有着层次清晰的交集和呼应。

作品后面出现的赋格的音符,在第一乐章的结尾就做了铺垫;如果把音乐比作人,好像乐曲的主体预见到了自己的未来,相当令人惊讶。

实际上,尚未来临的赋格音符就含在作品的最初几行、最初几小节里面,不只是在第一乐章的结尾,在一开头就已蕴蓄。

以这种奇迹般的方式,贝多芬在让我们的情感契入乐曲的同时,已经如此有机地结构出了这一乐章和整个乐曲,使之浑然一体。

分析贝多芬令人着迷,因为他运用材料如此精简。听众不需要知道所有这些技巧细节,不管怎样,你都会感受到作品传递的情感讯息。

点击聆听:【索尔金(Rudolf Serkin)演奏的第一乐章】

(2)第二乐章

第一乐章在为后面赋格所做的铺垫之中达到止息。但在赋格出现前,先发生了两件事情。

首先是一段粗人大意、近乎粗野的舞曲,有种饮酒歌的感觉,充满活力。你能想像在第一乐章里找寻人生方向的一个年轻男子,到了第二乐章决定“我要先把那个放放,好好玩一把”。于是他出门去,你能感觉到啤酒小桶被举起,欢乐、能量、粗壮的元素登台……你可以想像得到的慕尼黑啤酒屋里的那种歌曲。

事实上有些人已认定这一段根植于民间音乐,是有歌词的那种,或许贝多芬很欣赏其旋律或节奏,由此创作了这一乐章,不管什么情况,这毫无疑问是一支非常粗犷有活力的舞曲。

正如时常发生的那样,当你稍微过头、让自己沉溺于享乐时,随之而来的总是深深的懊悔。

在非常有活力的部分之后,是一个悲伤难过的抒情调,仿佛对以肤浅的方式挥霍掉了时间、浪费掉了人生而后悔。我们不知道是为何而悲伤,这里是要每个人自己回应的部分;但当我们听到时,我们会感受到极度的悲伤、甚至是悲恸。

在悲恸的乐段非常宁静地结束后,早就有意料的赋格终于开始了,仿佛从一个音符开始,有一束光照进了悲哀的场景,将它打开,给人感觉又有了光,有了希望。

忧郁的部分当然是小调,而赋格则是大调,又将追求、探寻的感觉带回来,并达到一个高点,只为将那悲伤的音乐再次带回来——但是以一种更加身心交瘁的方式,事实上贝多芬这首作品写到这里是在表现倦怠、无力。实际上他是要求以一种听上去萎靡的方式来演奏。为了表现这种萎靡,他没有用很长的旋律线,那些短小的乐句,仿佛行进一两个小节都气喘吁吁,让你感到音乐在叹气、喘息……

这之后,就到了曲子的结尾部分。我们先前体验过的赋格又回来了,但形式已经完全变了。事实上,那悲伤、喘息、如泣如诉的音乐宛若走到了生命尽头。奄奄一息之中,是三个很短的音符:Bom,Bom,Bom……你需要的只是多一个音符,Bom……喘完最后一口气。

点击聆听:【索尔金演奏的第二乐章】

贝多芬肖像,约瑟‧卡尔‧施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绘。(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贝多芬肖像,约瑟‧卡尔‧施蒂勒(Joseph Karl Stieler)绘。(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3)第三乐章

而你听到的不是那个音符,而是一个大调和弦。从这里开始,这个大调和弦重复又重复,仿佛天门被它打开,如同神的复活,或是救赎。

然后赋格又回来,却是在表现迷失方向。赋格的主题现在颠倒过来,以非常遥远的音调,而且是慢速。因此,感觉好像有什么是熟悉的,但同时也令人感到陌生。

一点一点,赋格重获活力,最终回到右边的主调,作品在英雄史诗般的喜庆氛围中作结,仿佛从作品一开头就在追寻的东西,终于获得了圆满。

所以,“奏鸣曲三部曲”的第一首安静、悲伤地完结,第二首——更多体现着探寻的主题,则在极大的喜乐中结束,如同说,是的,人生在世可以获得意义。

点击聆听:【索尔金演奏的第三乐章】

点击聆听:【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演奏的全曲】

(待续)

点阅钢琴大师罗森鲍姆访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国家表演艺术联盟(National League of Performing Arts)将邀请任教于波斯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及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钢琴家与钢琴教育家维特尔•罗森鲍姆(Victor Rosenbaum)举办钢琴大师课。
  • 国家表演艺术联盟(National League of Performing Arts)将邀请任教于波斯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及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的钢琴家与钢琴教育家维特尔•罗森鲍姆(VICTOR ROSENBAUM)举办钢琴大师课。
  •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周五(9月30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将开始初赛,本届比赛还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巴姆(Victor Rosenbaum)先生举办大师班。
  • 10月1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Baruch College)的英格门音乐厅(Engelman Hall)内,2016年新唐人国际钢琴大赛举行了复赛。来自9个国家的20名钢琴家参加了比赛。比赛的曲目是贝多芬、萧邦或舒伯特的一首奏鸣曲,以及大赛指定曲目《真音》
  •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举行。本届比赛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巴姆先生举办大师班。期间罗森巴姆接受专访,挚诚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演奏与欣赏、特别是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师经典曲目的精到理解,对音乐家和听众深具启发。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 作为业余听众,要欣赏古典音乐,最大的障碍就是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够、还需要了解更多——更多的技巧。但我觉得如果你只是听,只是接收音乐的情感讯息,多数人都能回应它,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理解它,如果“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感到音乐向你诉说了些什么、感到音乐传达出的东西你捕捉到了。……仅敞开心胸去聆听就是了。
  • 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钢琴大赛于9月30日至10月2日在纽约巴鲁克大学英格门音乐厅举行。本届比赛邀请到教授古典钢琴五十年的维克多‧罗森鲍姆先生举办大师班。比赛前夕罗森鲍姆接受专访,挚诚分享了他对古典音乐演奏与欣赏、特别是比赛指定的贝多芬、舒伯特和肖邦等大师经典曲目的精到理解。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 尽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暂(1756年─1791年),但他创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他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歌剧、合唱音乐和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鲜为人知,经常被大众忽视,其实他的歌曲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音乐趣味。
  • 对我们许多人来说,童年代表着一段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单纯时光。过去几个世纪中,许多艺术家都试图重现这种心境,但没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儿时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译: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忆的钢琴短曲组成的套曲。
  • 在柴可夫斯基很小的时候,灵感就不请自来了。布朗教授在书中写道,柴可夫斯基的家庭教师芬妮‧杜尔巴赫(Fanny Dürbach)有一晚看到柴可夫斯基在育儿室里,眼睛闪烁着泪光。“当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只回答:‘噢,那个音乐!’但那时候周围并没有任何音乐。‘把祂移走!祂在这儿,这儿’,小柴可夫斯基一边啜泣一边指着自己的脑袋,‘祂不让我有一丝安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