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中国文化的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中)

文/玛莎.扎格瓦茨吉娜 (Masha Zagvazdina),编译/周鼎

1909年~1910年,油画《在晴园书房中工作的L. N. 托尔斯泰》(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列夫•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是中国人眼中伟大的俄罗斯君子,也是影响印度甘地的英雄。他的一生经历过贵族的奢华浪漫,经历过农人的辛苦耕耘。为了理解生命的意义,他不断地探索着人为何而生,又为何而存在?在漫长的探索中,他将智慧的目光投放在中国,并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作为打开人生意义的一扇天窗。

托尔斯泰将“无为”置于人类进步之上

1862年,托尔斯泰发表《进步与教育理念》一文,他写到:“我们知道中国拥有2亿人口,并且排斥着我们的‘进步’理念。我们都不怀疑,进步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则,我们是文明的信徒,我们是正确的,不是信徒的人是有罪的。于是,我们用枪炮向中国人灌输‘进步的’理念。”

他接着写到:“英国与中国和印度发生战争,法国拥有两个波拿巴以及最现代的美国为奴隶权益进行残酷的战争,与他们相比,古希腊和古罗马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文明的信徒’,他们真诚地相信,因为这一信仰对他们有利,因此凶恶地、残酷地在全世界宣传他们的(宗教)信仰。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三个强国用枪炮‘真诚地、天真地’把‘进步的信仰’输入中国。”

托尔斯泰把老子的“无为”置于人类的“进步”之上。他质问:“劳动?致力于什么?为了鸦片、烟草和伏特加(烈酒)的生产以及销售商、股市投机者、机器的发明者和销售者。所有军人和其他人都在竭尽全力工作着,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这些劳动者停止工作,人类才会获胜。”

托尔斯泰阐述自己对“无为”的理解,他写到:“无为是一种‘伟大的理解’,表面看它好像是什么都不应该做,不应该努力让雏鸡从蛋壳里被解放出来,因为这只会伤害它;雏鸡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按时破壳而出。因此,无为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可能是集中精力关注生活进程的最积极的方式之一。”

随着欧洲的入侵消失的民族智慧

托尔斯泰曾经密切关注英国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对于英国侵略中国的残酷,托尔斯泰倍感愤怒。这一问题使他痛苦许多年,他曾几次“致函中国人”。在去世的前几年,他终于将这些信函发表了。

在信中,托尔斯泰对高贵温柔的中国人表示钦佩,对他们遭受到欧洲列国的残忍侵略表示同情。他认为欧洲对中国的入侵,树立了反面的榜样。他强调中国人应该继续保持平和,正是这种平和会让中国获胜。

他呼吁,中国在最艰难的时刻不要改变自己对暴力的态度,那就是不要以恶治恶。“不参与邪恶,不仅是获救的最可行的办法,也是战胜那些信仰邪恶之人的最可行的办法。”

当托尔斯泰得知中国人的战斗情绪被挑起来时,他曾警告道:“真正的民族智慧、平和、勤劳,作为古代中国的支撑点,将随着古中国的消失而一起消失。这些智慧本应该是逐渐从中国传向所有民族的。”

中国学界对托尔斯泰的回应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关注托尔斯泰。当时托尔斯泰已经享誉全球,信函和评价他的书籍从世界各地寄往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与此同时,托尔斯泰的著作开始在中国被翻译成中文,并获得中国读者的认可,引起共鸣。来自中国作家的书籍和信函也开始大量的寄往俄罗斯。

列夫•托尔斯泰位于亚斯纳亚-博利尔纳的故居。(Ghirlandajo/Wikimedia Commons)

托尔斯泰去世时,中国的报纸和杂志刊登了大量悼念的文章,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哲学家”、“可敬的文学英雄”、“比马丁.路德更深刻的宗教改革家”、“伟大的俄罗斯圣贤”。

对于托尔斯泰著作《什么是我的信仰》,上海《民立报》写到,我们现代文学中是否有比他更珍贵的著作?中国现代作家中是否有可以与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的人?是否拥有和他一样强大、无畏的心灵?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在中国大量出版,作家本人也受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尊敬。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临近,在中共党魁毛泽东的指示下,俄罗斯经典文学受到严厉批判,从1961年开始,中国大量焚烧托尔斯泰的书籍和其它经典著作。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界总结过去一百年的兴衰历程,努力构建昔日的大国风范。因此振兴俄罗斯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一项。列夫•托尔斯泰的遗产并非仅限于文学,也包括他富有洞见的哲学思想。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及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普世价值,被俄罗斯认为是振兴俄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百多年来,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命与精神仿佛穿越时空,一直传递到今天。他在生前,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留下了殷切的期盼:“总有一天,人类会终止争斗、厮杀和死刑。他们将彼此相爱,这一时代将不可阻挡地到来,因为在所有人的灵魂中植入的不是憎恨,而是爱。”@*#

责任编辑:苏筱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科学和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专业划分如此细致、文化和各种学说如此庞杂,以至于我们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适生活的同时淡漠和忘却对人生目的的真正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难道年轻时的辛苦是为了老年的安逸?挣钱是为了治病?纵欲是为了摆脱颓废?身心憔悴为了短暂的飞黄腾达?苦读的重压、求职的辛酸、加班的烦劳、人际的不顺、病痛的折磨正在过去,舒心、宽裕的日子一天天流过,过去的一切仿佛是一场虚幻的梦,一切美好都将在死亡时彻底消逝。我们莫名其妙地出生,又匆匆死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 在贵族统治下,当时的俄国社会充满了贫困和不幸,整个国家都陷于动荡不安的局面。托尔斯泰目睹种种不平等现象,怀着悲天悯人的心肠,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被认为是俄国最伟大、最能够反映时代的作家。
  • 我在阅读罗曼•罗兰所写的《托尔斯泰传》时,能发现他是那么深入托尔斯泰的思想深处,准确把握着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我由衷地钦佩。我没有这种资格来写此二人的文字,但我终于又写了,这是缘于我对他们的爱,对他们广博心灵的爱,对他们深邃思想的爱,对他们天才的爱……,所以我又硬着头皮写下去,但我将永久地保留修改的权利。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人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苦苦寻觅着,各自走着一条孑然孤立的独特的道路,在思想的求索中,他们却常常殊途同归,在同时代的作家、思想家群中,他们走得最近
  • 在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专业划分如此细致、文化和各种学说如此庞杂,以至于我们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适生活的同时淡漠和忘却了对人生目地的真正思考。我们为什么活着?

  •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老魔鬼看到一位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他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于是他就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
  • 【大纪元10月3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蔡素蓉台北三十一日电)陈水扁总统今天接见俄罗斯三所文学博物馆馆长,当场穿上托尔斯泰馆长致赠的托尔斯泰衫,表示台湾现代文学主流与俄罗斯写实文学一样,反映人民生活与宝岛土地共存共荣;相信他们造访台湾,能了解台湾人民真心追求和平心愿。
  • 1910年11月10日,俄罗斯初冬的苍茫大地,一位白胡子老翁坐着马车离家出走,10天后,老人病死在荒凉的小火车站。寒风中守候的民众哀悼低泣,一代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巨匠,以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伦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深深的影响着世界。出身贵族的托尔斯泰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并为此亲身实践做出的努力,以及他所提倡的“不以暴抗恶”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日后成为印度“圣雄”的甘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