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瑞典汉学家

编写:高天韵
成立于1926年的瑞典东方博物馆(又称远东博物馆)。(Holger.Ellgaard/Wikimedia Commons)
font print 人气: 63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瑞典,与神州有缘。一百年来,一些瑞典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美术史学家先后到中国考察、研究、学习。辽阔美丽的中原大地、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硕果,令其倾心仰慕、赞叹不已。他们著书立说,将汉文字、中国传统建筑、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展示给世界。几位汉学家与中国的渊源,传为佳话。

 

高本汉——瑞典汉学的奠基者

1910年2月,一名21岁的瑞典青年到达中国,在北京、太原等地学习。他刻苦练习汉语口语和书写方块字,几个月后便外出进行方言调查。在两年里,他搜集了中国各地方言三十三种,为日后的音韵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当年骑着马走乡串镇的年轻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

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公有领域)

高本汉曾担任哥德堡大学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倾毕生精力研究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百余种著述。他重构了中古汉语及上古汉语的语音,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对中国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本汉是瑞典汉学的奠基者,一直积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世界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本汉对于汉字及汉语的价值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汉字的形式美和独创性远远超过拼音文字,而且从文化势力来看,汉语可以和欧洲最通行的语言媲美。他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语与中国文》里写道:“中国文字有了丰富悦目的形式,使人能发生无穷的想像。”

高本汉还指出了废除汉字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第一点,中国人要采用字母的文字,就不得不废弃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学,又因此而废弃了中国全部文化的骨干。”“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文字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实行的基础降服与他人了。”

喜龙仁——留住美的经典

喜龙仁,Osvald Siren(1879—1966),芬兰裔、瑞典籍美术史学家,他在上个世纪曾五次访问中国,拍摄了中国多地的建筑及园林。北京旧城、皇家园林、苏杭庭院,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城墙、城门、护城河、山石、树木、亭、榭、廊、桥,壮观、凝重、典雅,秀丽如画、含蓄似诗。

若干年后,这些景致大多都不复存在,而他的著作还陈列在图书馆里,无言地述说着一件件东方艺术杰作。有多少中国人,凝视书页,欣喜地、忧伤地领略曾在故乡绽放的芳华,向素未谋面的作者道一声:谢谢。

1921年,喜龙仁得到北洋政府准许,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考察和测量。1924年,他在伦敦出版了英语版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该书包括详细的勘测手记,并附有53幅中国艺术家手绘的城门建筑图纸,以及109张喜龙仁拍摄的城墙和城门的照片。这是有史以来对北京城墙和城门记录最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历史性和文学性。

除了皇家城池,喜龙仁还深入研究过其它形式的中国古代艺术,出版了《中国雕刻》(1925年)、《北京故宫》(1926年)、《中国绘画史》(1929—1930年)、《中国花园》(1949年)等多部著作。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首发时仅印刷了800册,由于话题并非热门,所以它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当时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正在英国留学,他在偶然间发现了此书,当即以重金买下再带回国内。喜龙仁的记录于是渐为人知。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én)于1924年拍摄的永定门、箭楼及瓮城。 (ralph repo/Flickr)

作者饱含深情、以散文诗般优美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于京城的建筑、风貌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沉的爱。

喜龙仁认为,北京老城墙宽敞的顶部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散步之地”。从城墙上俯瞰,“万绿丛中掩映着的金灿灿的皇宫与庙宇,铺设着蓝绿琉璃瓦的王府宅院,带有开敞前廊的朱红色房子,半掩在百年古树之下的灰色小房屋,宽敞而繁荣的街道,这些街道两侧还布满商店和装饰华丽的牌楼,以及一片片有牧童放羊的开阔地——所有这些景致都呈现在脚下这轴展开的长卷之上。”

那一轴长卷,是绵延的墙体,是京华的沃土,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奇。作者最后问道:“这些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最美丽、最辉煌的无言的历史记录者,它们的美还能够延续多久呢?”

现实的答案令人唏嘘:两道城墙灰飞烟灭,城门大多消亡,拼尽全力想要挽救它们的专家学者,一个个望废墟而兴叹,痛心疾首、潦倒、沉寂。

林西莉——琴道与人生

瑞典女子Cecilia Lindqvist保存了一把泛黄的油纸伞。它来自中国,是一位传教士送给她母亲的礼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Cecilia初次抚摸小伞,初次接触神秘的东土。

上世纪50年代,Cecilia向高本汉学习汉语,中文名作“林西莉”。1961年,她随外交官丈夫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开始学习古琴。据林西莉讲述,每天,她抱着一张明代古琴,搭乘公共汽车赶到位于地安门西大街兴华胡同的“北京古琴研究会”。在那里,她师从王迪,还有幸遇到了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等古琴大师。

当时古琴研究会的会长是满清皇室后裔溥雪斋。林西莉学琴时,溥雪斋有时会踱到她身边,耐心地纠正她的指法和手姿。(1966 年,文革风暴袭来,溥雪斋被红卫兵抄家。8月30日晚,他不甘受辱、离家出走,不知所终。)

林西莉于1961年至1962年在北京学习古琴。(林西莉提供)

1962年,林西莉离开中国时,北京古琴研究会将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与她。1971年,林西莉在瑞典高中里首开汉语课。

1989年,她历时15年撰写的《汉字王国》出版。该书在瑞典全国掀起了学汉语热,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引起轰动,中译本在中国也大受欢迎。林西莉凭此书获得瑞典奥古斯特奖文学奖。2006年,林西莉又出版了《琴》(中译名《古琴》),再获奥古斯特奖。

在上世纪90年代,瑞典教育部特别任命林西莉为汉学教授,以表彰她在汉语教学工作方面的贡献。

林西莉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表示,她结识的古琴大师痴迷琴艺,他们对文化和生活的态度对她影响深刻。琴曲背后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古典诗词,都引人入胜。她觉得,古琴让她更能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

林西莉表示,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具体而抽象,极富表现力,“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鲜。从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结语

三个瑞典人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天地里,获得了喜悦和启悟。他们与许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士一样,为五千年的瑰丽神奇而心驰神往,又因此付出心血、在实践中将之弘扬传播,回馈中国。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令人感动,亦在提醒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应当备加珍惜、深入认知,切不可断了文化的根脉。

传统内涵兴发出的,是深沉的震撼;这种力量,超越国界,生生不息。纵然许多美丽的印迹已经逝去、消散,但是,触动心灵的美好,将永远存留。@*#

参考资料:

喜龙仁(Osvald Siren)着,赵晓梅、佟怡天译:《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年4月。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尽管中共当局对公开退党团队人士的骚扰打压还在继续,但是退党大潮势不可挡,已近190万,其中大半来自中国大陆。大纪元记者辛菲5月26日采访了中国大陆著名画家、北京圆明园艺术家村村长、被称为“中国第一公益诉讼人”的严正学先生,严正学先生请记者代他在大纪元退党网站上发表公开退出少先队的声明。
  • 【大纪元4月1日讯】 (大纪元记者白亚仕台北报导) 一位比一般中国人更懂中华文化的瑞典汉学作家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今天来台发表新书《林西莉古琴的故事》,畅谈失落已久的古琴音乐典故,林西莉以一位西方女子传承古琴文化的观点出发,和一般中国人弹琴、研究琴学琴曲的取向相当不同,林西莉用浅显易懂的笔调,叙说中国古琴的历史、指法与典故,以及从她自身和古琴相遇的感人故事,生动而真切的记录了六十年代北京古琴研究会当时的琴家、琴况与知识菁英的雅集。
  • 方块端正的汉字是庄严的民族标记。字里乾坤昭示着神秘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千万个字符堆成了汉文化的大山,引无数中外学人进山徜徉。汉字是优美生动的画作,是记载先人智慧的博物馆。汉字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 美国汉学家万百安(Bryan W. Van Norden)撰文说,美国有必要理解中国哲学。
  • 侨居法国的台湾人对台、法两地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体会?在全球经济与政治局势紧张的境况下,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打算?为此,笔者采访了三位生活在法国的台湾年轻人,他们分享了在异乡生活、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置身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断吸收法国文化与精神价值的同时,始终保留着对台湾的热爱。其中一位受访者说:“法国和台湾都非常自由,但自由的方式不一样。”透露出民主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因民族思想与传统习惯的不同,而有着其差异。
  • 玫瑰花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很多国家将这个纪念日定为法定假期,以庆祝女性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女性在这个世界上占了一半的组成,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一样可以有所成就,为国家社会奉献一己之力。
  • 作为一家成立于美国的艺术团,神韵已经成为许多来自中国的杰出艺术家的新家园了,他们曾经因信仰而受到迫害。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两位艺术家,舞蹈编导古缘和琵琶演奏员梁玉的故事。
  • 出自于对大自然和野生动物的喜爱,印度一对夫妇在一个老虎保护区旁购买了几十英亩的土地,让老虎等野生动物有更多生活与繁衍的空间。这个善举激励了其他动物爱好者,成为他们仿效的模范。
  • 他是我的老朋友,但我不知他的来历,甚至不知道他的本名,他说叫他“禹海”,现在也可以叫他“巴尼度”,是一位布农婆婆为他取的名字,意思是一株又圆又直的大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