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也要健检 验屋让买房更有保障(下)

作者: 朱承天

人气 153

编者按:在不动产价值链里面,以前并没有“验屋”的说法,比较相近的就是“点交”,进到房屋后,这边点一点、那边看一看,一样都不漏,就没问题。如今,有了“验屋”的出现,买卖房屋更有保障,这也成了我目前的跨界新斜杠。

谁可以来验屋?验屋师的标准建立

当然也有朋友会问:“到底谁可以来验屋?”

除了有一些仪器、设备的辅助以外,真正能够做验屋的工作人员,不管是土木技师、水电技师,或是担任工地主任,都需要有相当的经验,更要具备相关证照,我觉得这些都是担任验屋人员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

但是现在并没有所谓“验屋师应该长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也结合一些业界朋友们共同思考,是不是需要一个协会,或是一些什么方法,让“验屋师”这件事情可以有一个“标准”来依循。

我知道有很多的同业在努力这件事情,因为我对房子的事情很感兴趣,也希望用一个概念式来推动验屋的需求,接下来势必要建立一些标准,才不会说我验得越多,就代表我越专业,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就跟汽车保养一样,分为108 项保养、大小检查,中间就有个标准,如今的验屋刚成为一个新趋势,很多标准还需要业界共同努力,而且这个环节牵扯到非常多的专业人员,包括刚刚提到的装修前、装修后,如果觉得仍有问题,到底要请谁来判断这个装潢师傅、那个设计师,有没有按照当初合约给予相符的建材,做出符合的设计,其中的判准,就需要更为精细的检验。

再回过头来,谈到新成屋的点交方面,现在因为设备的复杂度,更需要验屋公司“顾头顾尾”,加上房子动辄千万或以上,所要查验的细节也就更多了。

验屋流程,和验屋所需时间

验屋是以每一次的案场,以一般集合住宅来讲的话,大概都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之间,根据坪数的大小来计价。

因为没有办法验到公设,假设一般室内面积,在15 到20 坪左右的话,也许验屋的费用大概是一万到两万,甚至更小一点的范围的话,可能连一万块钱都不到。

然而,当我们都买了1,000 万的房子了,只需要花一点点的钱(可能只有0.1%,连1% 都不到),就可以让自己住得更安心,我认为是一个必要花费与投资。

验屋工作最后会出具一份验屋报告,跟健康检查很像,并且把红字的部分逐一拍照,比对提供出现什么问题、产生的状况又是什么,买家或屋主可以依着这份验屋报告,决定是不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是问题,就需要维修;如果不是问题,至少也能心知肚明,我知道这个房子某些地方可能有问题,但我就是不想要重新油漆,在那儿摆个柜子也是一种做法。

因为并非所有的缺点都需要维修,就跟健康检查报告一样,不是所有的红字,都觉得好像很严重,必须赶快处理。但是它会让你知道,你的房子(身体)到底长什么样子,有哪些需要特别留意的地方(部位),作为未来定期观察、持续追踪的选项。

当我们越了解自己的房子,越能够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至于要装修到什么程度,就看个人了。有些人喜欢买现成的家具,因为摆放家具跟装潢固定还是有不同,一切因人而异。

很多建商心里可能会认为:“哎呀!反正你都要装修,跟我买这么贵的房子,这个地方随便做做就好,到时候你还是会用装修去处理它!”千万要杜绝这种心态。

我希望用验屋的角度,回过头来让建商从做好规划开始,在兴建的过程就要让各个层面、各种细节达到基本水准,让整个产业良性化、正常化,往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才是共好的结果。

验屋标准,验屋师的证照

关于这部分,也考量到未来是否建立一些验屋的标准,跟验屋师的证照。如果大家越来越重视的话,政府相关单位未来应该要朝此方向推动,才有机会达成共识。

现在买卖双方难免偶尔有对立关系,我也希望透过自身努力,不管是在媒体界,或是在这个行业里面,站在一个比较公正客观的立场,把一些买房讯息,或是如何挑选好房的资讯,告诉更多的朋友,这才是我觉得比较开心的事情。

而且对于正常的建商,他们肯定是坦然面对,因为一定是验得越详细,对它的品质越有认证,口碑也就越好。如果检验了一大堆项目都没有问题,变相也是一种广告宣传,只有不良建商才会不希望验屋。

我们当然希望建商把“交屋”这件事情,看得更严肃一点、隆重一点,把每个房子都整理好,才交给消费者。

以前买房子是把点交当作走一个过场,往往稍微点交一下,完毕之后送上一份“交屋礼”,再告诉购屋者:“后面要是有问题,还有维修保固!”就算大功告成。然而入住的同时,其实自己什么也都搞不清楚。

因此,未来期待验屋程序能够越来越精准,让它变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专业,期许大家都够开开心心地入住好房!

验屋项目,不是越多越好!验屋决策,别掉入专业坑

什么东西越多越好?幸福指数、投资获利?通常正向的项目,大家都希望越多越好。当然,这又不是写心灵鸡汤,告诉大家要懂得知足常乐。

我只是因为自己开始踏入验屋这个行业,实在是有感而发。所以,这篇想要分享两个“不是越多越好”。

第一,检验项目,不是越多越好。很多购屋者想要找验屋公司时,会有一个迷思,花同样的钱,当然要挑能够检验越多的公司。

常常有人打电话来就问:“XX 公司这样的价格可以检验27 项,只要多加XX 元,又会增加X 项。”我们就要花很多时间去比较和说明,“他们的这项”跟“我们的这项”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买东西多方比较是合理的,嫌货才是买货人。但是购屋者在做验屋决策时,若是太拘泥于检验项目多寡,有时会掉进另外的“专业坑”。

每一家验屋公司的分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甚至在叙述说明时,也可以特意写成不同项目,其实是在做一样的事情。若为了消费者只看总数,难道要故意把一个项目拆成五个项目吗?

此外,不一定每一个项目都有其必要性。举例来说,有一家同业新增“室内空气品质检测”,就难免令人纳闷。以一间新成屋来说,窗外是“大马路”跟“静巷”,或是检测时“开窗”与否,空气品质应该就有差别。

那么要检查“这个项目”的目的性,到底是什么呢?有些建案“没有开窗”也可以当“多一个房间”卖的设计,检查结果跟“有开窗”的比较,“没有开窗”的空气品质自然不好!

还有两种检测,也是属于“加减做一下”的类别,例如甲醛和电磁波,这两者和购屋合约其实都没有直接关系,如果都还没有装修,甲醛就是仅供参考,应该要在装修之后、入住之前来检测,才比较重要。

电磁波也是一样,测量结果也是仅供参考,有些外部环境影响也很难改变。绝大多数的空屋内,也很少有电磁波问题。

或许我可以为了迎合购屋者,反正你想要,我就加上去,但是其实是没必要的做法,我也同样直言不讳,这才是想要建立验屋标准的态度,不是要随波逐流。

STOP !不健康的验屋观念和模式

第二,检验缺失,不是越多越好。当然,没有购屋者希望自己买的房子,问题一大堆,多到“罄竹难书”。但是会跑出另外的心态,同一个社区交屋,你找A 公司检验,报告说有100 多项缺失,结果我找B 公司检验,只有60 项不到。好奇怪啊!会不会有没有检查到,或是检查漏掉呢?

也因为这样,有些验屋公司“学会”多做就不算错,列的缺失越多,表示“我越严格,也越用心”,搞到建商的营建工程人员,看到验屋公司就满脸嫌弃,觉得你们就是要来挑毛病!

以上这两种都是“不健康”的状况,对于买屋、验屋、交屋这三方来说,无法达成三赢局面。

其实验屋还真的是最小的一部分,重点是对于购屋者,若无法真正得到实质好处,千万小心不要掉入“越多越好”的陷阱里。实用好住,能够得到好房,才是购屋的根本目的!

建商怎样看待验屋这件事?参与验屋的“建商”,不只一个单位

接下来我会用不只一个篇幅,来讨论“建商”如何看待“验屋”这件事。首先,要厘清这篇所说的“建商”,不是指负责推案的建设公司,而是指参与交屋作业的一连串相关单位。

从代销公司开始,如果一个完整的大型建案,最后还留有一些要等着销售的成屋,有时的交屋作业,代销公司也会有人参与,甚至当初卖给你房子的那位业务;其次,可能是建商的销售或客服部门,在预售屋兴建过程中,因应客变或是收款等工作需要联系,这时就会变成窗口,逐一跟要交屋的购屋者对接联系。

再来,重头戏一定是“建商的工程或是营造单位”。基本上,真正在“盖房子”的是发包出去的营造公司,有些营造公司也是建设公司百分之百转投资,或是固定给集团内的营造公司处理,所以才会给人“浑然一体”的错觉。

实际上参与交屋流程,并不是直接盖房子的营造单位。到了交屋阶段,有时会发包出去给营造小包,或是某些工种已经退场,所以参与点交的工程部门,不一定会把交屋时发现的问题,找原来做不好的厂商来处理,而是自行另外发包,或是直接交给点工处理。

买过预售屋或是新成屋的购屋者都知道,要进入交屋阶段时,特别是在点交作业,建商一定有一套作业流程跟参与团队。

交屋,没有耐性是做不到的!

我曾经在一个大集团的营建事业部工作,参与超过2,000户大型建案交屋作业。我负责的是“实品屋展示装潢”及“配合厂商整合”,对建商而言,“交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然而对营建部门来说,交屋是大家都不喜欢做的事情。工地主任都喜欢开荒(就是一个建筑工作开始),却不喜欢收尾。前者不仅大开大阖,自己可以决定怎样做,但到了收尾阶段,事情就很琐碎,不仅要处理每一户的个别问题,还要针对不同工种做很细的监工、调度,没点耐性是不容易做好的。

以前的点交是先联络好屋主,可能屋主会带着家人、比较有经验的朋友,或者请室内设计师一起陪同,来参与点交工作,可能就会看得比较细致,毕竟交屋后,就要换室内设计进场。

如今,却跑出来一个“验屋公司”,这样是不是就把原来复杂的事情,变得更复杂了呢?

寻求验屋公司帮助,是购屋者的权益

我们在参与客户的验屋作业时,遇到很多不同建商的态度跟做法,提供给大家参考。我再重申一下,这里的“建商”,不是指某个建商,甚至连建案负责人都不算,可能只是对接窗口个人的态度。

曾经碰过某建商的营建部门,询问验屋公司有什么证照可以来验屋?或是想用人数限制,让购屋者无法寻求验屋公司帮助,这种“要求”的确有点奇怪。

人数限制是怕购屋者找了一堆人,挤满房子吗?要清楚知道验屋者有没有“资格”,也是徒增困扰吧?那么验屋公司要假装是购屋者的“亲友”吗?

这样的应对,其实表示参与交屋工作的人员,并没有做好“验屋公司”会参与交屋的准备,但这不只是未来的交屋趋势,更是购屋者的权益,或许以后建商在组建交屋团队时,主动把“可能有验屋公司”一起交屋这件事考虑进来,不管是动线、流程、记录,甚至维修之后的复验,也要一并加入考虑,这样才是比较完整的作业模式。

(网站专文)

<本文摘自《罗姐谈房屋检验攻略标竿:预售交屋、成屋交屋、中古屋验屋程序轻松上手!》,博思智库提供>

●房子也要健检 验屋让买房更有保障(上)

●【房地产资讯】买房最重要的五大报告

●中美买房6大差异 没搞懂吃大亏

责任编辑:曾臻

相关新闻
租房还是买房 如何在目前万变的房市作决定?
报告:加拿大安省更多屋主买房一年内卖房
2023年在加拿大安省这些城镇买房最实惠
买房?租房?何去何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