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託書警喻韓滉

作者:歐陽子雲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

唐德宗年間任宰相的韓滉(其所繪的〈五牛圖〉,是中國古代動物畫的典範之作),曾經任浙西廉使,他為人強悍自負,常有圖謀不軌的想法。

有一次,一個叫李順的客商把船停泊在京口的碼頭上,半夜時分,江上起了大風,船纜被風刮斷,船在江上漫無目地的漂流。天亮後,船漂到了一座山下後就停住了。

當風波剛有平息,李順就登岸去尋求幫助。山上只有一條羊腸小徑,他沿著這條小路走了五、六里地時,遇見一個頭繫黑頭巾的人。

那人身穿古人的衣服與平常人的衣著大不相同,他引著李順登上一座山來到一座宮殿前,只見樓臺殿閣異常華麗,如同仙居。

進了宮殿的正門又穿過數重宮門,只見裡面的庭殿十分寬敞。那人遠遠的朝大殿行禮,這時有人掀開大殿的簾子走出來對李順說:「想請你給金陵的韓滉捎一封信,請不要驚異。」說罷取出一封信,李順向其施禮並收下了信。

那領路人帶他出了宮殿,送他回到船上。出於好奇李順就問那領路人︰「這裡是甚麼地方?如果韓滉問我何人送的信,我該如何回答?」

領路人說:「這裡是東海的仙島廣桑山,當年魯國的宣父仲尼(即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李世民下詔尊孔子為「宣父」)得道成了天界的仙官,就由他管轄這廣桑島。韓滉,就是他的弟子仲由所轉世。韓滉為人剛強自恃,孔子怕他犯罪落入法網,所以捎信提醒他。」說罷領路人告辭而去。

李順回到船中,這時有個仙界派來的使者告誡船裡的人說:「好好坐著不要害怕,萬萬不可往船外看,很快就會到達你們來時的地方。」船裡的人誰都不敢往外看,片刻間,船就到了京口碼頭,也不知道航行多少時間。

李順找到韓滉的府衙,把信交給了韓滉。韓滉打開信一看,信上只有九個古文字根本就不認識。於是問李順怎麼回事,李順就將在廣桑仙島的經過一一說給韓滉。韓滉覺得太怪異了,以為李順妖言惑人就將他抓起來準備嚴刑拷問。

後來,韓滉廣訪懂得篆體、籀體字的人,他們也都不能辨認那幾個字。

一天,一個身穿古人服裝的人來拜見韓滉,自稱擅長辨認古文。韓滉把那封信給他看。那人看完了信,立刻把信舉過頭頂向韓滉叩拜、祝賀道:「這是宣父孔丘的信,字是夏禹時代的蝌蚪文。這九個字是:『告韓滉,謹臣節,勿妄動』。」(大意是:告誡韓滉,好好盡臣子的使命,不要輕舉妄動。)

韓滉對那客人恭敬有加,那客人出門後不知去了何地。客人走後,韓滉神態慘淡的默坐著,過了很久終於明白,他回憶起了自己在廣桑島上當神仙的往事。於是重重的酬謝了李順。自此韓滉謙恭謹慎,忠心耿耿,一心輔佐朝延。

資料來源:《太平廣記》

——轉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長洲(今屬江蘇蘇州)人,喜讀聖賢書,其為學「以不欺為本,以踐行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養。從小常讀誦有關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書,平日樂善好施,不僅自己行善,還向周圍人勸善,講因果報應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狀元後任職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等,他自題書房對聯寫道:「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這裡的「舊家」二字指世家,讀書世家亦被世人稱之為「書香門第」,「不貪奢,有清操」。
  • 《列仙全傳》中,有這樣一段關於孫思邈的記載。孫思邈是華原人,自幼聰慧過人,七歲就能夠日誦千文,長大後喜歡讀道家老子的書。
  • 明 仇英〈吹簫引鳳〉圖(公有領域)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統稱為笛或篴,稱為簫者則是指編管的排簫。
  • 古人都很重視誓言,所以丈夫聽接生婆發了這樣的毒誓,就不再懷疑她了,反而懷疑.....
  • 在中原大地,從古至今傳唱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浪漫的詩句;也流淌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氣息。
  • 前面兩章,孔子分別講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君子不器」。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請注意,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