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冒险营救好官

作者:清潭
font print 人气: 201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的宋必达,在顺治八年,担任江西宁都知县。此县土地贫瘠,百姓贫穷,清泰、怀德两个乡的百姓大多迁徙。宋必达请求尽免赋税,来休养生息。

过了二年,县内的田地都被开垦了。县城濒临河水,夏雨暴涨,县城将被淹没。信神敬神的宋必达向神祈祷,水势就回落了。宋必达按照河流的故道疏通、治理,从此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变。宋必达说:“古有保甲,民皆可兵。(明朝的)王守仁打败朱宸濠,曾使用的就是他们。”宋必达如法训练了二千民兵,守住了宁都县城。有人向巡抚诬告说,宁都县有很多人跟从叛军,巡抚就要发兵围剿宁都县。宋必达写了血书上书力争,围剿之事就停止了。

县内原先吃的是淮盐,自从(明朝的)王守仁治理赣地,改吃粤盐。百姓苦于盐引的拖累。宋必达请求朝廷允许用粤盐的税额添补淮盐的税额,商人、居民都得到便利。但因为粤盐不中朝廷的意,宋必达被论罪罢官。宁都人都哭着为他送行,赠送给他的礼物,他一概不收。

宋必达被罢官后,从小路前往南昌,在中途被贼人绑架,胁迫他投降,他不屈服,被关了七天。半夜忽然有数十人持着兵器,翻墙而入说:“宋爷在哪?我等都是宁都百姓。”拥着宋必达而出,宋必达于是得以脱险。宋必达为百姓着想到多大程度,百姓就为救他不惜性命到多大程度。

宋必达去世后,宁都百姓每年都祭祀、怀念他。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列传二百六十三.循吏一》)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的彭定求,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喜读圣贤书,其为学“以不欺为本,以践行为要”,敬信神佛,注重品行修养。从小常读诵有关修行及因果方面的善书,平日乐善好施,不仅自己行善,还向周围人劝善,讲因果报应的事例。
  • 姚文田考中状元后任职翰林院修撰、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等,他自题书房对联写道:“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里的“旧家”二字指世家,读书世家亦被世人称之为“书香门第”,“不贪奢,有清操”。
  • 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董文炳担任藁城县令,该县贫困,又加上旱灾蝗灾,苛征暴敛,民不聊生。董文炳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数千石交给县内.....
  • 有一个令史叫曲思明的人,两年之内,没听说他推荐自己或别人。冬曦对他说:“选拔官员的惯例,各府署应该得到一个官位,或者推荐别人也有些好处。”思明还是不说……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评论